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怎么在农村建大面积房子?贴个几万换新房农房这样建

人气:374 ℃/2024-04-27 23:49:15

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做法有很多。而在苏北地区,在镇村建设新的集中居住区是一项普遍做法。江苏明确,3年内改善苏北30万户农民的住房条件。

农村的集中居住区,事实上在推进过程中有一些争议。它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乡村的投资效率,但也有声音表示,此举或造成乡村特色消失、城乡界限模糊等问题。

那么,在建设新集中居住区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农房怎么建,才能让农民住得满意舒心?各地有哪些新的探索?

让我们通过江苏的一些实操做法,规避风险、探索经验。

高党社区是睢宁县最早实施集中居住的样板社区。闫峰摄

贴个几万换新房,你愿意吗?

在泗洪县四河乡雪二新村,老毛今年置下新房——两层联排、四室两卫、儿女节日回来够住,院里能种菜,还有个车库放杂物。过去老毛住的是50平方米的小瓦房,如今被人开玩笑称“变成土豪了”。

据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宿迁分院参与十几个农房改善项目发现,农民偏好面积大的住宅,愿意选择120-150平方米、三室或四室的房屋。那么,100多平方米的新房,农民买下来吃力吗?

毛守抗家3间瓦房拆掉,得到将近13万元补偿款。他买的新房175平方米,总价19.25万元。拿到新房后,老毛又掏出近8万元装潢,住得舒舒服服。

同样,在丰县顺河镇岳庄村,农民岳修让的老房子总共300多平方米,根据评估获得约25万元赔偿。新房子770元/平方米,他一算账,干脆贴了4万多元,一下买回两套192平方米的房子。

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各地也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入镇居住,控制城镇安置房的价格,对农民购买商品房给予补贴。对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拆房、搬迁等,给予一定补偿、补助的政策,激发了农民改善居住条件的动力,给农民住新房起到帮一把的作用。

例如宿迁市,新型农村社区安置房价格为850-1200元/平方米,镇区项目为1500-1800元/平方米。泗阳县在县城建设的安置房,以低于周边商品房约2000元/平方米的价格提供给搬迁农户。

“搬不搬”农民说了算

改善苏北农民住房条件势在必行,但要避免“一刀切”,尊重农民意愿。

在泗阳县张家圩镇小史集村,该县要求镇村干部携带“五个一”,即一份安置意向调查表、一份自愿搬迁协议、一份宅基地自愿腾退协议、一本农房改善政策汇编、一份安置项目效果图和户型图,登门入户向农民讲清楚搬迁补助及安置价格、安置项目及户型、安置流程。

在盐城市,盐都区住建局局长徐文才介绍,区里邀请规划、国土专家,对全区250个村(居)书记、各镇(区、街道)村建中心主任、国土所长、农经站长,进行农房改善的专题辅导培训。调查人员上门座谈、电话沟通、微信联系,对全区1158个自然村、13.7万户进行“全覆盖”式的调查。调查发现,该区农民的改善意愿为60%进城入镇、20%新建康居、20%改造翻建。在建设形式上,提供自建、代建和统建等形式,让农民自主选择。

适合的房子才是最好的

按照农民生活习惯和生产需要,建设适合他们的房子,不能“盖错房”。农民爱住什么样的房?

最近一直“泡”在新村施工现场的丰县岳庄村村支书岳彩亮说,新建的房屋主体都是两层,每户在一楼有个40多平方米的储藏室,用于放农具,还有大约8平方米的小菜园。前期已有500多户村民入住新村,大家反响不错。

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如果基础设施不配套,公共服务跟不上,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住房改善。

让农民住得舒心、满意,设计者应在细节上多为农民着想。建湖县农房办表示,考虑到留守老人居多,特意将楼梯踏步设计为高17厘米、宽25厘米,减少安全隐患。此外,小区在设计的时候,就明确了太阳能热水器摆放位置,并设计好进水管,无需村民自己拉管子。

睢宁县魏集镇槐园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内,农民赵永平和老伴从老房搬到13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赵永平感慨:“生活环境好了,还通电通水通网,连做饭都用沼气,真好!”据悉,徐州市正在制定全市农房改善项目配套太阳能沼气集中供气的实施意见,计划从今年起,连续3年每年建约30个示范沼气站。

留住乡愁更宜居

农村建设要防止景观城市化,农民的生活空间要有乡土味道。为更好地引导各地提高农民建房水平,去年9月,省住建设厅组织首届全省优秀农房设计方案评选,并将一批优秀方案汇编成册,供各地参考借鉴。今年5月,江苏住建厅上线“农房建设服务网”,通过具体案例形象化地传递农房设计、建设知识。

徐州市精心制定农房设计方案、绘制农房建设指导图集,为农户建房提供参考。为彰显“楚风汉韵”,建筑基调以黄河故道传统民居为底色,布局高低错落有致,突出原有村庄的自然肌理和巷道肌理,最大限度保留古树、水塘、碑石等乡村印记,让农村留住浓浓乡愁。

在沛县安国镇,从原本设计建5层楼,到改为两层仿古式,刘邦村的集中居住区建设经历了“颠覆式”改变。“我们既考虑了百姓的居住习惯,也与村子的文化进行融合,否掉了最初的方案。”刘邦村第一书记张立彪介绍,沛县是汉文化的发源地,新的集中居住区,要与现有村庄协调,共同构成“古村风貌”,一体化打造更具汉文化特色的村落。

生产配套,要跟上!

集中居住点的基础设施是否同步建设,有没有配置公共服务设施,产业配套是不是健全?

新建居住点近田靠园:例如,盐城市要求,新建集中居住点要靠近田、贴近厂,让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方便,能够留得住。今年该市计划改善农房7.8万户、新建集中居住点225个,目前竣工84个集中居住点。新建集中居住点有68个靠近工业园区,88个靠近农业园区,8个靠近旅游园区。

另外,住房条件改善要与乡村振兴、城镇化紧密结合,要以此契机大力发展、夯实产业基础,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从江苏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为加快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推动农民生产与住房条件改善同步发展,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省发改委等多部门制定指导意见,要求每个住房改善集中区集中打造1至2个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特色产业,帮助农民就业增收。

意见鼓励乡镇工业园区与住房改善区融合发展,加强住房改善区技能培训,引导住房改善区农民到工业园区就业。引导利用农民闲置住房发展乡村民宿,在住房改善区重点打造典型示范乡村旅游产品。加强住房改善区农民就业创业培训,将有意愿并符合条件的农民纳入免费培训对象。

重管理,共性问题需注意

今年5月,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强化规划编制及实施管理、农房设计引导、建设审批管理、施工管理、竣工验收管理,建设一批功能现代、风貌乡土、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的宜居型农房。

苏北农房改善工作中暴露出一些问题。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张培刚在参加第三方巡查组时,对苏北某市的农房改善情况开展技术巡查,他与其他4个巡查组的同行交流后,发现一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如,规划设计方案的编制单位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方案质量差异较大;项目布局、房屋设计等未充分考虑农村特点和地方特色,与原乡村肌理形成较大反差;部分集中居住区规模偏大,个别居住区规划住户甚至超过2000户,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和空间布局不合理,将给生活带来不便;部分农民自建房擅自更改建筑结构的,造成空间浪费、居住不便,存在安全隐患;部分项目施工现场不规范,规划、建设审批手续不齐全等。

张培刚建议,县级政府开通集中居住点用地审批、涉农资金拨付绿色通道,加快手续办理时间与项目推进实施。

改善农村住房条件须抓“三个关键”

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沈和表示,推进苏北农村住房条件改善,基层普遍关注的几个关键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更需要深入研究形成高度共识。

1、生活方式变迁与生产方式变革如何兼顾?

推进苏北农村集中居住,要深化以土地为主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也就是推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股份市场化,市场品牌化,品牌国际化。通过深化“三变”改革,让农村产权更加明晰,让各类资源要素流动更加快捷,尤其要让脚下的土地加快流转,让地上的人才加快流动,让乡村振兴动力源更多更强,让城乡融合发展充满巨大活力和无限生机。

2、进城与入镇和留乡如何取舍?

苏北地区村庄布局绝大部分形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一时期形成的一代房占比超过60%。九十年代后形成的二代房占比不到40%,而苏南地区已经是三代房、四代房。缩小这一差距,推进苏北农村集中居住是关键举措。必须按照“鼓励进城、引导入镇、尊重留乡”的原则,扎实推动农民合理流动。

3、“补砖头”与“补人头”如何平衡?

推进集中居住,意味着必然要拆迁补偿。从实践来看,“补砖头”实现了合法合理合情的统一。客观评估拆迁户的财产,实行拆一补一,注重向农民利益诉求倾斜更多政策,这样拆迁户一般都能获得3-4套新建房屋。“补人头”的办法,则往往回避农民许多长期形成的实际问题,仅仅依据拆迁户家庭现有人口状况加上一些政策奖励,给予拆迁户分配新的住房等相关补偿。

文字编辑 | 跳跳

素材来源 |新华日报

搜索更多有关“怎么在农村建大面积房子?贴个几万换新房农房这样建”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