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于细微处见真谛:细微差别蕴深意

人气:103 ℃/2024-04-03 05:40:12

人教版高一《烛之武退秦师》(以下简称《烛》)一文所述故事涉及到三方力量:晋国,秦国,郑国。其中,晋秦联合为攻击方,郑为受攻击方。郑国在受到秦晋合攻并被包围国都的危急态势下,选择了外交应对的策略,由佚之狐举荐的老臣烛之武出马瓦解秦晋联盟,力挽狂澜,解郑倒悬。

烛之武缒城而出,一到秦营,开口便说:“秦晋攻郑,郑既知其亡矣。”我们注意到烛之武在并提攻击一方的晋秦联盟的时,先提“秦”,而后提“晋”,而本文开首在叙述相关背景时说“晋侯、秦伯围郑”,则是先言“晋”后言“秦”,可以看出,同样是提秦晋联盟,可二者的叙述顺序恰好相反。

这种细微的差别,其中有什么奥妙吗?

文章所描述的战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时,从时间上看尚属春秋时期。其时各诸侯国包括晋秦还只是周的臣属,他们除了被周王分封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还被封为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利高低的爵位。爵位分五等:公、侯、伯、子、男。当时晋为侯,秦为伯,从等级上讲,秦低晋一等。按照礼仪规矩,二者并提,自然应该先“晋”后“秦”。《 烛》文开头乃客观叙述,先言“晋侯”后言“秦伯”,符合事理习惯。

从另一个角度看,此次战争皆由晋而起,此战中晋国为主导,秦为帮手。这从《烛》文对战争的起因的交代中就可以看出来。关于战争起因的叙述,《烛》文是这样说的:“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其中“其”代指郑国。事实上,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经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晋楚城濮之战之战中,郑国出兵帮助楚国,结果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立即派人出使晋国试图与晋修好,但最终也没有感化晋国。二年后,晋文公就以复仇为名发动了这场战争。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明显晋国是主导。而秦国不过是晋国为攻打郑国所物色的得力伙伴。从这个意义上讲,并提双方时自然也应该先晋后秦。

无论从爵位的高低,还是从战争中的地位看,“晋”都应置于“秦”的前面,而历史学家恐怕也正是出于这双重考虑,在叙述两国联合围郑时,“晋侯”置前,“秦伯”置后。

历史学家叙述史实讲求客观,但烛之武作为郑国的说客却必须从国家的至高利益、自我神圣的使命出发考虑问题。结果“晋侯秦伯”在烛之武的嘴中就易了位:“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宾辅公然欺主,伯爵公然头出。不知道别的国家怎样,反正中国人是很在乎排名先后的。如果两个以上职位相当的人要排名,我们为了避嫌往往特别声明:排名不分先后, 只以姓氏笔画为序。而雄心十足一心想称霸天下的秦穆公更不能例外。浸润着中华传统智谋文化的烛之武自然也不能不明白这一点,因此也就此做了文章,并提双方时把“晋”置于秦之后,好以此满足秦穆公的心里期待。这一招应该是奏效的。毕竟秦穆公自己无论就这次战争中的地位讲,还是从自己的爵位等级上讲,都没有资格列在晋的前面,但称霸天下的野心却使其有着超越晋的渴望。郑国的使者烛之武给了自己列在晋国前面的待遇,怎能不内心一喜呢?何况“郑既知其亡矣”一语还暗含着对秦国军力强大的肯定呢?

说穿了,先言秦后言晋,这只不过烛之武随机使用的一个小手段,不过这个小手段定然有着强大俘获人心的巨大力量。似乎不经意,但绝对深思熟虑。

搜索更多有关“于细微处见真谛:细微差别蕴深意”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