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巴赫无伴奏组曲 如果没有卡萨尔斯的发现

人气:168 ℃/2023-10-27 13:40:03

如果不是卡萨尔斯的偶然发现,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将永远在尘封之下!

1889年的一天,13岁的卡萨尔斯和父亲漫无目的的在城里闲逛,两人在不经意间走进了一家店,接着卡萨尔斯发现,在一个破烂不堪的角落,赫然躺着一本乐谱,上面还写着:6首大提琴独奏组曲——巴赫作。

卡萨尔斯后来回忆道:“我当时根本不知道世上有这样一套乐曲存在,这简直就是我生命中巨大的发现。我当时就知道这套乐曲一定具有相当高的重要性,于是就非常宝贝地捧着它们回家,然后以无比兴奋的心情拉奏起来。在这之后有十二年的时间,我天天都要研读、练习这套乐曲,一直到我25岁时我才有勇气敢在大庭广众下演奏这套乐曲”。

在那之前,从来没有任何大提琴家敢于完整拉奏其中任何一首组曲,偶尔只会有人选奏其中的萨拉班德舞曲或阿勒曼德舞曲。但卡萨尔斯想要做的是完整地拉奏全曲,连任何一段的反复都不放过,这样才能让各乐章的完整性和内在结构得以齐备。在那个年代,人们多半认为这些作品太过乏味、太过学究气。但是像这样一套处处闪着诗意的组曲作品,又怎么可能可能会显得乏味呢?

果不其然,通过他之手,巴赫的这套作品开始在古典乐坛获得大量关注。是卡萨尔斯,这位来自西班牙,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提琴演奏家,将此曲带上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因此他一直被誉为是巴赫“大无”组曲的权威演奏家。

卡萨尔斯对这套伟大作品的发掘研究,对巴赫,对大提琴演奏史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巴赫音乐室库中一块光彩夺目的钻石。在巴赫于1717年至1723年创作这些组曲时,当时的人们对大提琴这种乐器的音乐表现认知程度还可说是微乎其微。因为当时的大提琴在乐队中还仅仅是一个充当演奏低音的配角。

但自从巴赫天才地创作了这六首大提琴组曲之后,才使得大提琴在乐器王国中的身价陡然倍增,并确立了它的重要地位。在这些组曲中,一把大提琴不仅要演奏高音声部的音乐旋律,而且同时还要完成自身为这些旋律所提供的有机的低音伴奏,因此就大大地拓宽了大提琴丰富无比的表现力,所以这六首大提琴组曲对于大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可以说是一部划时代的音乐文献。

现今,巴赫“大无”组曲的录音版本无数,但无论如何卡萨尔斯的版本都将是你一生必听的一版经典。卡萨尔斯常说:“如果你真正接触到了巴赫音乐的核心时,才会发现要想完美地表现出巴赫作品的内涵是需要多么广博的知识和精深的研究”。

卡萨尔斯一生都在致力于研究、演奏巴赫的音乐直到97岁告别人世,乐坛专业乐评家曾这样评价他所演奏的巴赫“大无”组曲:“卡萨尔斯以火热的感情表现了他对巴赫的无比热爱,他将巴赫“大无”组曲演奏得那么绚丽和充满活力,那么生动和富于色彩变化,凡是有幸能够亲耳聆听到卡萨尔斯演奏的人,不仅能体会到组曲中所蕴含的无限美感,同时也会发现大提琴是一件多么超凡的独奏乐器”。

在卡萨尔斯手里,他的巴赫“大无”组曲是丝毫听不到学究气的干涩的。虽然在练习的过程中,他是非常细腻、分毫不差地在研读着细节,将织体里的每一丝、每一线细细串起、丝毫不仰赖实时的灵感来演奏,但是他的演奏却一点也不让人感觉到那背后的繁琐准备过程,我们只听到自发、即兴的弹奏,并且随时焕发着表达的热情。

1936年,年届60岁的卡萨尔斯用了近3年左右的时间将巴赫“大无”组曲灌录成唱片,这也是卡萨尔斯在25岁首演这部作品35年之后第一次录音,而且,就算已经经过这么完整的准备和练习,他却还是无视于HMV唱片公司经理佛瑞德·盖斯博格 (Fred Gaisberg) 一再的催促,又等了三十五年才首肯进入录音室,录下眼前这套录音。因此这套唱片被评论界誉为巴赫“大无”组曲的一个划时代经典。

留声机杂志评价:“巴赫这些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非常崇高的音乐里程碑,所有人都应该仔细研究、好好了然于胸、与其融为一体,与之经常交谈。或许这样的要求对大部份人来说是太高了,但是在卡萨尔斯的手中拉奏起来,就是这个意思,他这份演奏,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

卡萨尔斯之所以非凡,主要是在于他的思想,在于他把具体技巧和伟大理想结合起来的能力;他发现并率先发现并演奏了巴赫“大无”组曲,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功绩。卡萨尔斯说:“我在巴赫的作品中,看见上帝的存在。我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巴赫的音乐”。

搜索更多有关“巴赫无伴奏组曲 如果没有卡萨尔斯的发现”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