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山真实录像:惊天动地的老山7.12大战

人气:284 ℃/2024-04-19 15:04:43

1984年4月28日至5月15日,昆明军区部队经过精心准备,一举收复了被越军侵占的老山、八里河东山地区,并进一步夺取了松毛岭和那拉前沿的部分越军高地,将战线楔入越南境内1公里多。在这种态势下,越南清水地区已门户洞开,河江纵深地区也受到直接威胁,越军高层极为震动。总参谋长黎仲迅、副总参谋长黎玉贤很快赶到河江,与二军区司令武立等高级将领进行紧急磋商。经过多次策划,与苏联军事a>顾问共同制定了一个代号为“MB-84” 的战役计划,企图将那拉地区定为主攻方向,打开突破口,然后逐点收复老山地区各阵地。因为制定战役计划的会议是秘密在河江省一个叫北光的小山村召开的,因此这个计划又称为“北光计划”。为此,越军迅速调兵遣将,增设了二军区前指炮兵指挥所,补充了313师兵员,增调了356师师部和153团、149团、150炮兵团、821特工团主力、168炮兵旅2个营、368炮兵旅2个营进至老山地区。并补充大量作战物资,增调工兵1个旅又2个连抢修前沿公路,加紧指挥系统工事构筑。同时频繁对中国军队阵地实施侦察,其要实施大规模进攻的迹象日益明显。

这里,先介绍一下老山战区的地理环境。老山战区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东区以八里河东山为核心,峰峦叠嶂,山势呈南北走向,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双方基本沿国境线控制要点进行对峙;西区以老山主峰为核心,山势北陡南缓,中国军队攻入越南境内直线距离约1.3公里,控制了大小20多个山头;中区包括松毛岭和那拉地区,向南是长达6、7公里的一片丘陵地带,各高地海拔从100多米到600多米不等。中国军队攻入越南境内直线距离约1.4公里,控制了大小33个山头制高点。在整个老山战区,中国军队控制了约10平方公里的越南领土。

松毛岭(我军地图上称为“松毛林山包”)实际是从老山主峰向东延伸出的一条长约4公里的山梁,呈西北东南走向,主峰是662.6高地。以松毛岭主峰为界,以北为中国,以南为越南。由松毛岭向东,有一个越南的小村庄,叫那拉。由那拉再向东,是一条呈南北走向的大峡谷。峡谷内有一条由北向南流的江,在中国境内叫盘龙江,流入越南后称为泸江。盘龙江边上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公路,从中国的船头地区通向越南河江。盘龙江的东侧,则是笔直峭立的八里河东山。由松毛岭和那拉向南,是一片6、7公里长的丘陵地带,地势低洼,有大小50多个山头。在丘陵地带的东南缘,有一个小村庄,叫清水村。清水村的南侧,是盘龙江的支流清水河,由西向东汇入盘龙江。在清水河的南岸,则是越南的小青山,海拔634米。小青山的背后,是大青山,山势呈东西走向,长约20公里,平均海拔在1500米以上。公路从八里河东山与小青山之间的山口向南穿过,这个山口称为清水口子。有一座吊桥架在盘龙江上,连接清水口子两端的公路,习惯上称为清水口子吊桥。要从南侧进入老山地区,这里就是咽喉要道。那拉、清水地区,都属越南河宣省渭川县管辖。

从老山战区的整个地势上看,老山主峰与越南的小青山、大青山隔清水河相对,中间的那拉、清水地区地势较平坦,被老山与大、小青山俯瞰。14军在西侧老山主峰地区控制的各高地,山势高耸,利于防守。在中间那拉地区控制的各高地,绝大部分的海拔都较低,处于越方控制的小青山等阵地瞰制之下,防御纵深较浅,易攻难守。而越军控制的各高地则背靠大、小青山,防御纵深较深,易守难攻。这样的一个战区地理特点,就决定了越军易于从清水口子方向集结部队进入老山地区,向那拉地区各高地发起进攻,逐点攻占,一直推向老山主峰。

本来,中央军委计划拿下老山等骑线据点后,如果当面敌情没有大的变化,可以在6月恢复正常边防斗争状态,就如此前的法卡山、扣林山拔点作战一样。5月14日,军委作出指示:我对越牵制作战已经达到预期目的,也改善了船头方向防御态势。作战行动要逐步收缩,下个月恢复正常边防斗争状态。20日,昆明军区党委确定了部署调整方案,准备将主力撤回。就在第二天,电侦部门截获了越军一封电报,感觉越军有大的意图。再结合侦察到的当面敌情,发现越军在加紧调动部队,电台活动非常频繁,一切情况都显示异常。昆明军区判断越军将要发动大的反攻,于是决定停止调整,准备打敌反扑。

根据军区指示,14军于5月20日后开始进行积极准备。加强了敌情侦察、分析,抓紧完善防御作战方案,组织现地协同,加修加固工事,随时准备迎击越军的进攻。至6月10日,双方的兵力对比是:步兵中方5个团,越方8个团,敌我对比为1.7:1;师属以上炮兵中方12个营,越方13个营,敌我对比为1.1:1。

6月11日,越军果然发起了团级规模的反攻,主攻方向直指14军40师119团防区前沿阵地146号高地,同时以部分兵力进攻八里河东山。14军各守备部队在炮兵火力支援下坚决阻敌,经一天战斗将越军的进攻全部粉碎,共歼敌180余人。

通过6月11日的战斗可以看出,这只是“MB-84”战役计划的第一阶段预演。越军以主要兵力火力向那拉地区前沿进攻,同时以部分兵力火力向八里河东山进攻,意在将主要突击与多方向进攻相结合,既能集中优势兵力火力于重点地段突破,又能使敌军防线多处受压,难以互相支援。从战术上看,越军首先夺取中国军队的前沿防御要点(如146号高地),尔后以此为依托,调整力量,继续进攻纵深目标(如145号高地)。一次攻击不成就投入力量继续进攻,形成多波次的连续冲击,逐段巩固,逐点攻占。在整个战线上,越军持稳打稳扎,步步为营的态势。在重要攻击点上,越军则集中兵力,速战速决,力求一举攻歼。这种打法相当阴狠,首先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再根据对手露出的破绽逐点进取。中国军队要想取胜,重要的是占到两个方面:一是以火力有效拦截对方预备队,使其后劲不足,难以继续扩张战果;二是正确部署兵力,避免遭到对方杀伤,同时掌握好自己的预备队,以保证既有足够的力量连续抗敌轮番攻击,又能适时果断地实施反击。从整个老山战区看,越军的主攻方向在那拉、松毛岭方向。防守这一方向的就是张又侠的119团,尽管在6月11日战斗中小有斩获,但显然大头在后面,一场血与火的考验就要到来了。

在团级规模的试探性进攻失败后,6月19日,越军高层召开了第二次北光会议,通过了二军区的战斗决心。又从纵深抽调316师174团、312师141团、10师66团、一军区198特工团1个营及312师炮兵1个营、10师炮兵2个营进至河江地区,使总兵力达到10个步兵团、14个炮兵营、2个特工团,共4万余人。其中包括了越军两大主力步兵师312师和316师的各1个精锐步兵团,显见越军高层对于这次反攻的厚望。越军针对6月11日战斗中中国军队的的作战特点,总结了经验教训,重新调整了部署,研究了新的作战手段,并进行了反复训练,决心在第二阶段进攻中一举突破中国军队防线。

为粉碎越军即将发起的大规模反攻,14军前指根据6月11日防御作战的经验教训,分析了越军进攻作战的特点,对其再次进攻的兵力部署和主攻方向作出了判断。14军前指认为,越军最有可能的主攻方向是老山战区中部的松毛岭和那拉地区,一旦将其拿下,即可西进老山主峰阵地,东攻八里河东山地区,能够重新夺回老山战区的主动权。而越军的第一波攻击目标,仍会选择14军在老山战区最前沿的侧翼暴露阵地。如老山主峰前沿的1072高地与那拉地区前沿的142号、145号、146号、150号、169号等高地,都是态势突出,多面侧敌,与越军控制的前沿阵地相距仅有100-300米,未形成有效的防御纵深,易遭越军依托既占阵地的多路围攻。据此,14军及40师领导经过多次分析研究,决定调整兵力部署,采取一系列措施,加速进行防御作战的准备。

6月20日后,14军前指又陆续增调41师师部带123团主力、121团一部、师炮兵团主力和军坦克团1连、11军122加农炮营、边防1团、边防17团100迫击炮连等部队进入老山战区参战。至7月上旬,14军前指指挥的部队已有6个步兵团18个步兵营,越军则有34个步兵营,敌我对比为1.8:1;师属以上炮兵营中方14个,越方14个,敌我对比为1:1。

在兵力部署上,14军前指将主要兵力兵器配置于老山战区的西区和中区,部分兵力兵器配置于东区。以40师120团(欠3营)加强118团2营、军炮兵团(欠122加农炮营)、41师******炮2营、师防化连1个组防守老山主峰地区;以119团配属师炮兵团(欠4营、85加农炮营7连)、反坦克导弹连1个班、防化侦察1个组、军坦克团1个连防守662.6高地、那拉地区;118团(欠2营)为师预备队,配置在南温河地区;41师率122团、边防15团2营(欠6连),加强炮兵第4师18团2营、军炮兵团122加农炮营,负责八里河东山方向的防御;123团为军前指预备队,配置在麻栗坡县东侧地区;边防15团坚守各现有阵地;师炮兵群由炮兵第4师第5团(欠2营)和边防15团122加农炮连编成,配置在老寨、交趾城地区,编成5个分群,由师炮兵指挥所直接指挥,担负全局支援任务。

根据14军前指的指示,各部队加紧整修加固工事,补充各种作战物资,加强阵地的警戒防备。同时针对防御正面宽、纵深浅的战场态势,重新调整了兵力,采取少摆多屯、及时补充的方法,第一梯队营、连只展开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兵力,其余屯于阵地内作为预备队,以保证有足够的力量连续抗敌轮番攻击。并加强了战场侦察,对当面越军实施昼夜观察和监测监听,基本上掌握了越军的动向。工兵部队也用火箭布雷车向老山战区防御阵地前沿抛射了大量大小地雷,形成了东西长7公里、纵深宽500米的雷区障碍带。至7月10日,各部队的作战准备已基本就绪,随时准备抗击越军的大规模进攻。

在有迹象显示将为越军主要攻击方向的松毛岭、那拉地区,119团团长张又侠改变了原先在33个高地平均分配兵力的状况,而将119团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那拉方向主要高地附近,以2个步兵营占领阵地,1个步兵营为第二梯队位于南榔、里头寨地区,团炮兵群配置在三转弯、那马西侧公路沿线,张又侠的团指挥所开设于627高地。从而形成了重点守备,步炮结合,随耗随补,以点制线、以线制面的防御体系。

7月10日,总参通知昆明军区前指:越军大举反扑的征兆已经明显,请张司令员马上返回前指;把32师尽快调到前面去;军委决定从外区调部队入滇参战。

一场大战就要到来了。

越军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准备后,于7月11日夜出动316师174团、312师141团、313师266团、356师149团、876团及198特工团、821特工团等部队,乘夜暗从清水口子方向秘密潜入老山地区前沿逐步展开,准备从四个方向对中国军队阵地发起加强师规模进攻。越军副总参谋长黎玉贤和二军区司令武立坐镇河江,二军区副司令黎威密、副参谋长裴文胜率前指在谷怩督战。356师副师长“占”、316师副师长“历”、313师副师长裴尼乐分别在南嘎、清水、八里河东山方向直接指挥,企图采取正面突破、两翼牵制、向心攻击,偷袭加强攻手段在那拉地区打开突破口,尔后依托既得阵地,逐点夺取,逐次占领老山地区各阵地。越军战史上将这次作战称为河江战区战役。

12日凌晨,老山战区浓雾弥漫。1时许,电台截获了越军168炮兵旅3时前开饭完毕,随即进入阵地的情报。14军前指判断越军即将展开,立即通报各部队加强戒备,不要睡觉。此时,进入老山地区前沿的越军以工兵和特工开路,正在秘密向前摸进。越军的工兵和特工都是精兵中的精兵,伪装良好,赤着胳膊匍匐摸进,利用皮肤的敏感和警觉排除中国军队布设的地雷,一步步向前开辟通路。然而,这么多的部队集结展开,总是有人会碰响地雷的。14军前沿部队多次察觉到阵地前方有地雷爆炸声、砍树声和人员走动声,不断将情况上报。14军前指判断越军正在展开,很快就要发起进攻。当即批准40师以3个炮兵营和部分团营属迫击炮,于3时整向预先计划的清水口子方向越军可能展开区和接近路线实施炮火反准备。1990年时,时代文艺出版社曾出版过一本纪实文学《中越战争秘录》,对于7.12之战前的炮火反准备有过如下精彩描述:

“对‘7.12’敌人反扑我们有警觉。敌人356师两个团,316师一个团,共有六个团番号的部队。判断敌人可能于12日凌晨5时发起进攻。零点,我(119团炮兵群群长赵扣斌)准备好2.5个基数的炮弹。3点,上级给了三个点,让用三个连进行扰乱射击,打一个炮标准。我说,太少。问步兵,说前面没情况。我指着沙盘问步兵团长张友侠(名字不对,但人物错不了),如果你是越军指挥员,早晨五点攻击,部队现在应该摆在哪?他一指清水河以北300米那片地方,说当然在这,只能在阵地前500米以内,不会以外。我说,英雄所见略同,我要打的就是这。可上面给的点是1000米以外。我们报告了炮指,说明理由,副师长说,行。我决定了三个点,6个连一起给我干。隔了十分钟,又打第二次,妈的,没反应,前沿阵地观察说没动静,我不信,给我打照明弹,结果还是说什么也看不见。我想算他妈白打了,没情况,虚惊一场。指挥部下令睡觉,这是三点过,所有的部队都睡了。

(实际情况:越军已进到我阵地前500米以内地段内。赵团长组织的两轮射击,准确地打在敌隐蔽的战斗队形中,两个营长当场被击毙,兵员死伤惨重。失去指挥的部队没有暴露,轻重伤员无一呻吟。倾刻,照明弹起,严密伪装的越军蜇伏如前,重伤员至死不动,纪律与素质令人瞠目。)

赵扣斌的讲述有失实的成分,真要让所有的部队都睡了,那指挥部真是吃干饭的了。在对清水河以北越军可能展开的地域实施了第一次火力覆盖后,越军炮兵也迅速做出反映,于3时10分向那拉前沿的146号、169号、142号诸高地进行炮击,并向老山主峰前沿的1072高地零星炮击。3时30分,40师炮兵群实施第二次火力急袭,压制纵深越军炮兵。同时,41师炮兵向八里河东山方向的副34号高地前沿实施监视射击,以打乱越军的展开队形。30时50分,越军炮兵再次向松毛岭至那拉方向的100号、116号、150号高地、634高地和纵深的南榔、船头地区进行炮击。14军炮兵立即还击,双方展开持续炮战。因阵地前密布地雷,无法前出侦察,加上夜暗、雾浓,不能观察,各前沿部队一直未发现越军步兵。实际上,这时越军已摸进到了阵地前300米处。

5时05分,越军316师174团的步兵分队首先接近119团在那拉地区的阵地前沿,小股特工已摸进部分前沿阵地堑壕,7.12大战突然打响。

越军这次在老山至八里河的8公里正面上同时展开步兵4个团另1个营和2个特工团兵力,在四个方向上实施了8路营级规模进攻。其中以316师174团进攻那拉地区150号、169号、142号、145号高地方向(越方称为233高地和468高地);356师876团进攻松毛岭662.6高地、634高地方向(越方称为772高地和685高地);356师149团进攻老山主峰1072高地方向(越方称为1509高地);312师141团在313师266团1个营协同下进攻八里河东山方向(越方称为1030高地);198特工团和821特工团分多路引导各方向步兵冲击。越军的主攻方向正在松毛岭和那拉地区的张又侠119团防区,使用了2个步兵团和特工1个营的兵力。在《中越战争秘录》中曾有这样一段描写:“那一天我的团(119团炮兵群)干进去了一万多发,到中午12点,2.5个基数全干光了。张友侠一听炮弹没了,两臂一摊,一下子背过气去。没了炮火封锁,他一个团怎么也挡不住越军6个团的冲击。。。。。。” 这段情节的文学色彩相当浓烈,绘声绘色,以致流传多年,影响甚广,成了许多人从此认识张又侠的一个标签。实际上,张又侠和119团面对的是越军2个加强步兵团冲击,并不是6个团。另外,当时前线炮兵使用的85加农炮和122******炮的备弹量是2.5个基数,而82迫击炮和100迫击炮都有5个基数,130火箭炮有1.5个基数,师团库存******有0.5个基数,战斗中并未出现因炮弹不足导致压制不住敌人的问题。12日凌晨到上午的猛烈炮火已经把越军的攻势高锋打下去了,中午后大口径炮弹虽然出现短缺,但************充足,仍然严密封锁了前沿,并没有给越军以可乘之机。从后方抢运炮弹是在下午,主要是为了补充消耗,以利再战,当天晚上即恢复到战前的炮弹储备量。不管怎么说,越军此次进攻的来势之猛、规模之大都是对越10年坚守防御作战中空前绝后的。

316师174团是越军首批组建的主力步兵团,曾为越军总部直属主力团。该团在抗法战争中曾取得过两次东溪大捷,并在一次战斗中全歼了法军3个连,被誉为“运动战的先锋”。在1979年的中越战争中,174团苦守4号桥,血战10号公路,节节阻滞50军149师的进攻,掩护了316A师主力从容撤出战场,表现出色。这次174团作为进攻尖刀,突袭中国军队在那拉地区的最前沿阵地,被越军总部寄予了厚望。5时05分,174团(欠1营)在198特工团1营引导下,利用夜暗浓雾摸到了119团在那拉东南侧的150号、169号警戒阵地前沿。防守此处地域的119团7连2排4班、6班猛然发现来袭之敌,立即在排长王尚荣指挥下向越军甩出成排的手******,同时呼唤炮兵向敌射击,经过4分钟战斗将摸上来的越军击退。

越军很快重新组织,出动了1个营兵力,在轻重机枪、高射机枪和炮火掩护下再次发起进攻。2排4、6班沉着地将越军放近后再猛烈开火,相继打退了其几次冲击。5时35分,越军以炮火猛轰150号、169号高地,同时将2个营兵力分八路展开,连续实施波浪式进攻。2排4、6班在阻击中伤亡较大,排长王尚荣急忙呼唤上级炮火支援。营指挥所得报后,立即指挥迫击炮向越军实施压制射击。并考虑到越军兵力火力较密集,150号、169号高地压力较大,不易坚守,遂命令4、6班放弃警戒阵地回撤。在炮火掩护下,4、6班边打边撤至149号高地与5班会合。越军占领了150号、169号高地后,依托有利态势,集结兵力准备继续进攻。张又侠这时命令119团炮兵群的2个******炮连集中火力射击150号、169号高地地域,打得正在集结的越军死伤遍地。越军经重新组织后,又展开约3个连兵力分三面向149号高地冲击。7连2排集中全部火器奋力阻敌,团营炮火也分段拦阻进攻的越军。然而174团不愧是越军一流主力,轮番进行连续冲击,2排的战斗打得非常艰苦。张又侠接到报告后,命令团预备队1营的1连、3连向前机动,准备支援3营战斗。1连前出后,连长孙成平根据前沿情况,命令3排迅速增援7连2排阵地。3排长金古阿格带领全排快速插向149号高地,途中遭到越军炮火拦阻,伤亡8人,7班又走错了方向,最后金古阿格只带了8名战士到达149号高地。当时7连2排的阵地到处是浓烟、弹坑,堑壕被越军炮火炸成了一段一段,2排伤亡很大,只剩下5个人还能战斗。王尚荣见友邻部队上来了,紧紧握住金古阿格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随后金古阿格和王尚荣将阵地上的所有战斗人员重新组织,节约******,将越军放近再打,连续打退了越军的几次密集冲击。越军退下来后,就在距149号高地前沿前100米左右掘壕据守,又投入后续力量,间隔5-20分钟后再次发起进攻。激战正酣时,张又侠命令1连2排和3连1排向前机动,准备向150号、169号高地实施反击。2个排在运动途中遭到越军炮火拦阻,张又侠又令其就地隐蔽待命。同时指挥1个******炮营持续压制距离149号高地仅7、80米的169号高地之敌,阻遏其步兵集结及发挥火力。越军遭到打击后,转而以小股兵力分多路不断进攻149号高地。金古阿格和王尚荣迅速将阵地上的人员编成了若干小组,少摆多屯,惜兵如金,逐次进入战斗,依托阵地灵活向敌射击。在团营炮火支援下,7连2排和1连3排越战越勇,从早晨6时打到下午17时,先后击退了越军17次冲击,共毙敌207人。

在越军174团主力向150号、169号高地进攻的同时,该团1营也在黄罗北侧展开,以2个排兵力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偷袭142号高地。这个方向的地域越军称为468高地,119团3营控制了146号、145号、142号高地等几个重要前沿制高点,严重威胁清水口子的安全。其中146号高地海拔404米,是119团在那拉地区控制的海拔最高的一个阵地,比周围的越军阵地要高(汉杨和大、小青山除外),位置重要,119团3营8连的连指就设在这里。其西北侧约200米处是8连控制的145号高地,与146号高地共同形成了119团在那拉地区的前沿防御屏障。142号高地则在146号高地东南侧约260米处,南距越军占领的无名高地约200米,为146号高地的警戒阵地,是119团在那拉地区的防御最前沿。142号高地为土山,海拔约300米,长约75米,宽约50米,面积不到300平方米,地势南陡北缓。高地上驻有119团3营8连的3排9班和3营机枪班共15人,由3排代理排长李海欣指挥。

12日凌晨4时50分左右,约2个排越军摸到距142号高地堑壕30米处时,被9班观察哨彭明林发现。李海欣闻讯后,一边向连指报告情况,一边命令全排进行战斗准备。尔后自己带领5名战士赶到阵地一侧,埋伏到草丛里,近距离观察敌人。当越军接近堑壕时,李海欣一声令下,重机枪首先开火,当即打倒了多名越军。同时9班战士们将集束手******扔向敌群并用冲锋枪猛烈射击,一举将偷袭上来的越军打了下去。眼见偷袭不成,越军很快向142号高地连续打了几排炮弹,随后以火力掩护1个加强连兵力分三路扑了上来。冲在前面的越军在距堑壕20多米时突然投出******包,借着爆炸的硝烟掩护,20余名越军从北侧突入了堑壕。李海欣立即命令9班长杨国跃带领4名战士沿堑壕反击,一阵近战毙敌10余名,把立足未稳的越军又赶出了堑壕。在阵地的另一侧,越军仍在蜂拥而上。李海欣用冲锋枪连续打倒了4名越军,接着按响了一枚定向地雷,当即将越军炸倒一片,其余的慌忙退了下去。就在这时,李海欣的右胸中了2颗******,血流不止。战士张庆龙急忙跑过去要为他包扎,李海欣推开张庆龙,抓起冲锋枪继续向越军猛射,边打边喊:“小张,别管我,快去消灭敌人!”随后,他忍着剧痛向前爬去,又按响了一枚定向地雷,炸得越军在阵地前连滚带爬。9班长杨国跃发现李海欣负了重伤,跑过去给他包扎伤口,但伤口太大,血一直止不住。李海欣用后背靠着堑壕坐起来,对杨国跃说:“9班长,我不行了,阵地交给你了,剩一个人也不能退!”这时越军又冲上来了,杨国跃转身去迎击敌人。李海欣顽强地继续爬到了第三处定向地雷点火点旁,将地雷引爆。就在这时,越军扔上来的一个******包在他身边爆炸,李海欣的身体被炸成了两截,壮烈牺牲。在他残缺的躯体上,只见一只手仍紧紧抓住电池,一只手死死拉着电线。。。。。。

越军多次冲击142号高地都被打了下来,又以猛烈的炮火向高地轰击,将堑壕炸平,将重机枪炸飞,将电话线炸断,炸得整个阵地全都笼罩在了硝烟中。因李海欣随身携带的861指挥机也被炸坏,已中断了与连指的联系。杨国跃命令战士们拉开距离,2、30米一个人,不管伤到哪,有一口气就打!为了和连里联系上,杨国跃命令通信员唐有国跑步到146号高地连指挥所报告情况。唐有国跃出堑壕就向山下跑,不料前面的乱石堆里突然钻出来3名越军。唐有国迅速先敌开火,打倒了2名越军,自己也被越军击中倒下。机枪手周忠烈冲过去抢救唐有国,连续击毙了3名越军后,不幸胸部中弹倒在了弹坑里。他带伤坚持向敌射击,直到打光了身上的******。3名越军扑上来想要活捉他,周忠烈猛地拉响了一枚手******,与几个敌人同归于尽。越军一阵一阵地用炮火轰击142号高地,间隙时组织兵力,在汉杨和411高地之敌的高射机枪火力支援下,连续向高地实施冲击。杨国跃带领战士们在硝烟烈火中与敌奋战,一次次将越军打了下去。战士刘家富在击毙4名越军后身负重伤,******也打完了。眼见一群越军跳进了堑壕,刘家富用土把自己埋住装死。当几名越军走到他身边时,刘家富突然拉响了2枚手******,与4名越军同归于尽。在先后打退了越军5次进攻后,142号高地上的15名干部战士已阵亡5人,活着的10人中有9人负伤,其中5人是重伤,杨国跃的腿部也受了轻伤。此时高地上除了一条坑道还比较完好外,其余工事都被越军炮火炸平了。6时05分,越军又以1个连的兵力发起冲击。因无法与上级取得联系,得不到炮兵支援,杨国跃知道不能再硬打了,要保存力量。他指挥战士们互相帮扶,退入坑道内坚持战斗。越军终于冲上了142号高地表面阵地,举着枪欢呼跳跃着,嚷成了一片。

在146号高地的8连指挥所与9班联系不上,又发现142号高地上都是越军,认为9班已全部牺牲,立即向营指报告。张又侠闻讯后大怒,命令团炮兵群以猛烈的火力急袭142号高地。立时间一团团炮弹落在了142号高地上,炸得阵地上的越军狂呼乱叫,东躲西藏。9班退守的坑道还是越军留下的,有15米长,呈“之”字形。越军占领高地表面阵地后,起初不知道坑道里还有中国兵。为了躲避119团的炮火,就往坑道里钻。杨国跃立即指挥战士们开火,打得越军吱哇乱叫。他们这时才意识到坑道里还有中国人,端起枪喊着:“中国兵,不要打,我们也优待俘虏。。。。。。!”9班哪管这套,又是一顿猛烈射击,打倒了几名越军,其余的连滚带爬退出了坑道。很快,越军架起机枪封锁了两端的坑道口,并向里边扔手******。杨国跃组织战士们利用坑道的拐弯隐蔽自己,以轻伤员守洞口,重伤员压******,坚决进行抗击,一次次将企图冲进来的越军击退。越军一时打不下坑道,便用火力封锁住坑道口,组织兵力继续向145号高地进攻。

防守145号高地的8连3排8班猛烈开火阻敌,在团营炮火和146号高地的3排7班支援下,将越军击退到了142号高地南侧。越军发现146号高地的侧射火力威胁很大,又组织了1个连兵力向146号高地进行冲击。张又侠命令团炮兵群以猛烈的炮火拦阻进攻之敌,并覆盖142号高地表面阵地之敌,大量杀伤了越军。这时,3营副营长命令营预备队9连1排前出支援146号高地。越军沿142号高地的交通壕向146号高地猛扑,8连7班奋力进行阻击。关键时刻,9连1排3班进至146号高地,与8连7班联手抗敌,经过2小时激战将越军的冲击全部打退。打到上午9时许,越军174团1营伤亡惨重,已无力扩展战果,不得不撤至142号高地转入防守。下午13时25分,3营命令9连3班、8连7班向142号高地实施反击。9连3班和8连7班还有战斗人员12人,在团营炮火掩护下,分组向142号高地跃进。在142号高地上的越军被119团的炮火打得丢了魂,已纷纷退下山去躲避。坑道中的杨国跃听到外面的炮声和枪声愈加猛烈,估计可能是主力发起了反击。于是将轻重伤员搭配编组,带着战士们悄悄摸出了坑道。此时阵地上除了成堆的越军尸体外,已没有了敌人。杨国跃立即指挥大家寻找阵地上的有利地形为依托,向山下的越军射击。15时05分左右,9连3班和8连7班冲上了142号高地,高喊着“诺松空依!” 杨国跃连忙喊道:“别打,是我们!。。。。。。”双方紧紧拥抱在了一起,激动不已,都泪流满面。战后检查,越军在142号高地上遗尸80余具。据截获的电文中得知,越军174团1营向团部报告:“阵亡二分之一,受伤的很多,营长亡,副营长卯和一名连长、两名副连长重伤”,要求派部队上来抢运伤员。

8连9班15勇士与越军1个营鏖战10小时,先后打退越军6次轮番冲击,毙敌104人,缴获轻重机枪3挺、各种枪支12支及军用物资一批。战后,119团3营李海欣等15名干部战士人人立功,被昆明军区授予”老山十五勇士“荣誉称号,李海欣烈士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杨国跃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周忠烈烈士被昆明军区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他们坚守的142号高地,被誉为“李海欣高地”,成为永耀军史的又一不朽丰碑。

张又侠在后来曾回忆说:“我这一生最痛快的一天莫过于7月12日,那天最痛快的几件事——一是师长通知,炮弹运上来了,放开手打!二是142高地,还有我们的人!”

在当年的八一建军节招待会上,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向参加老山作战的英雄模范敬酒,说:“前线回来的英雄们,你们的功绩将载入我军史册,祝你们在部队建设中继续成长,再立新功!” 当听说杨国跃是不久前参加过“李海欣高地”战斗的英雄后,他还特意为杨国跃举杯:“为‘李海欣高地’的英雄们,干杯!”

越军316师174团打响不久,其左翼的356师876团在821特工团1个营协同下,也向119团2营防守的100号、101号、103号高地、662.6高地、634高地、138号、116号高地地域发起进攻。越军356师前身为316B师,是由316师抽调骨干组建成的。成立时为训练师,主要为在南方作战的316师训练补充新兵,并担负筑路、施工和林区开发任务。1979年中越战争后才改番号为356师,别号“奠边师”。其作为步兵师的历史较短,没打过什么仗。

5时45分,876团1个营在特工1个排配合下,向119团2营5连、6连防守的100号高地至662.6高地地域扑来。其约1个连的兵力悄悄摸进,首先向5连1排2班守卫的103号高地实施偷袭。奉命在前沿警戒阵地102号高地潜伏的是2班战士王报军、刘万朝、陈国刚,发现敌人后当即开火射击,打乱了越军的偷袭计划,双方展开激战。因众寡悬殊,战斗中刘万朝中炮牺牲,陈国刚重伤昏迷,王报军也两处受伤。2名越军冲上来想俘虏昏迷不醒的陈国刚,在另一侧的王报军发现后急忙掉转枪口猛射,将2名越军击毙。随即他背上陈国刚钻进草丛,绕路艰难地撤回了103号高地。

越军占领102号高地后,以炮火猛轰5连阵地,很快出动2个排兵力继续向103号高地进攻,同时以1个排兵力进攻东侧的662.6高地。守卫103号高地的5连2班见越军冲上来了,当即连续甩出几排手******,又用机枪猛扫,打得越军狼狈不堪地退了下去。在662.6高地的5连1排长李丛万也指挥全排的各种火器一齐射击,并呼唤团炮兵以火力拦截越军的进攻队形。经过激战打退了越军的第一次进攻,毙伤敌30余人。

与此同时,越军特工1个排向6连防守的101号高地进攻。守卫100号、101号高地的6连3班、8班以手******和交叉火力猛烈夹击越军,在营迫击炮支援下一举将其击退,共毙敌13人,伤敌25人。另一股越军特工约10余人从100号至81号高地间秘密渗透,企图偷袭119团炮兵阵地。9时许,当其进至老新寨地域时,被119团2连炊事班发觉。张又侠接报后即令3连1排、6连1班出动搜剿这股特工。经过一阵战斗,越军特工被歼一部,残余人员窜进密林逃向647高地方向。

8时30分,越军纵深炮兵向662.6高地山脊一线猛烈射击,接着出动了1个加强连兵力,分数路扑向103号高地和662.6高地。5连连长丛辉、指导员谢庆祝指挥1排依托工事沉着应战,以手******和各种火器近距离杀伤越军,在团营迫击炮准确射击和增援分队的支援下,经过一个小时激战将敌击退,击毙越军35人。不久,越军又以从班到排规模的兵力轮番向103号高地发起进攻。5连2班7名战士在班长李丽奎带领下,充分发挥手******的威力,结合抵近射击,一次次将越军打了回去。同时打曳光弹为团营迫击炮指示目标,并利用地形前出进行阵前反击,还收集越军尸体上的武器******补充自己。在前来支援的1班1个小组协同下,顽强抗击,先后又打退了越军5次进攻。在12日当天的激战中,5连2班10名战士与敌浴血奋战11个小时,在团营炮火和友邻的密切协同下,抗击了越军1个加强连轮番冲击的7次进攻,牢牢地守住了阵地,共毙敌51人,缴获轻机枪1挺、40火箭筒2具、冲锋枪8支和各种******物资一批。战后,5连2班荣立集体一等功。

在119团4连防守的634高地、116号、138号高地方向,受到了越军876团2个营兵力及特工一部的围攻。4连统一指挥,将全连兵力编成了17个战斗小组,每次由2个小组坚持阵地内战斗,减少伤亡,随损随补。5时50分,876团1个加强营兵力在牛昆塘东北侧展开,向634高地发起多路冲击。坚守634高地的4连2排依托有利地形,沉着地将越军放近至第一道堑壕前,突然以各种火器猛烈射击并甩出成排的手******,打得越军死伤一片,仅用10分钟就打退了越军2个排的进攻。越军随后以炮火覆盖634高地,2排即退入坑道内躲避。当越军再次冲上来时,2排呼唤团营炮火猛烈打击进攻之敌,同时逐次使用兵力抗击来敌,再次将越军打退。8时20分,越军又以2个连兵力分多路发起猛攻。在2排呼唤下,团炮兵群以2个******炮连火力拦截越军后续梯队及压制越军炮兵,4连以60炮压制634高地前沿80米处地段,2排也以各种火器向敌猛烈射击,打得越军首尾难顾,进攻仅持续14分钟就垮掉了。经过重新组织后,越军又向634高地连续发动连排规模兵力的冲击。2排在团营炮火支援下,英勇抗击,一直激战到15时许,先后打退了越军7次冲击,共毙敌152人,仅在634高地前越军就弃尸60余具。

876团的另1个营在411高地西侧展开,直扑138号高地。4连1排的1个班守在该高地上,连续打退了越军2个排兵力的2次冲击。随后越军以1个加强连兵力从东北、西南两个方向再次发起猛攻。138号高地守军伤亡较大,不得不寻路冲出越军包围,边打边撤到西侧的116号高地与排主力会合。越军继续分多路扑向116号高地,4连1排在团营炮火支援下,少摆多屯,打得机智灵活。激战到下午15时,先后打退了越军连排规模的8次冲击,毙敌62人,伤敌67人。

在12日当天,119团2营与敌激战10个小时,在团炮火支援下顶住了越军876团的20余次冲击,共毙敌292人,伤敌100余人,坚守住了阵地。

搜索更多有关“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山真实录像:惊天动地的老山7.12大战”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