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请对照这24种逻辑谬误自行打脸:掌握明辨真伪的批判性思维

人气:199 ℃/2023-11-16 05:48:35

本文字数6314,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这是真的吗》

作者【美】乔尔·贝斯特(Joel Best)美国特拉华大学社会学教授。著有畅销书《该死的谎言与统计》等作品。

避免成为乌合之众的关键,在于对现象和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而对现象和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关键,在于评判证据。证据的证明力强弱决定着一个观点的可信度。作为一套评估证据的方法,批判性思维是一项可以通过练习熟能生巧的技能。

《这是真的吗》聚焦社会学领域,从批判性思维论证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开始,着重阐释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观点进行思考和判断。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有缺陷的论证、因对世界的理解不同而造成的认知偏差、由于语言的模糊性导致的理解偏差、由于证据的无效性导致的推理谬误,以及由观点发表者个人偏见造成的认知局限等主题的论述,帮助读者掌握对观点展开批判性思考的规则、方法和技巧,避免成为人云亦云的乌合之众。

01、认识批判性思维

什么叫批判性思维呢?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就是用证据评判断言的技能。断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结论,有人告诉你这么一个结论,你需要怎么评判它们正确与否呢?要用证据来评判,而不是通过直觉、感受,或者这个人说话的表情和技巧。

1、基本要素

批判性思维有几个基本要素,包括根据、理据和结论。

第一,根据。根据就是一些事实,比如“外面下雨了”,这是一个事实,这个叫根据。

第二,理据。理据就是一些道理,比如“我们都不希望被淋湿”。

第三,结论。因为外面下雨了,我害怕被淋湿,所以今天不出门了。不出门就是结论。

有很多人在论证的时候,会直接忽略理据的部分,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大家认为理据是共识,比如“下雨了,咱别出门了”,我们就忽略了中间的这一步,也就是“我们不希望被淋湿”这个理据,因为我们默认大家都不希望被淋湿。但是事实上我们真的全都不希望被淋湿吗?如果你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话,是可以从理据的角度质疑的。

2、有缺陷的日常论证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接纳断言是靠最简单的捷径来判断的。

第一,传闻。传言里对于叙事技巧的运用和事件元素的排列,都会让人依据事实得出错误的结论。造谣的人未必要说谎话,他只需要颠倒事件的前后顺序就可以,他只需要改变你说话的顺序,或者把你讲的话中的某一部分剪掉,或者删掉几个字,谣言就形成了。传闻特别容易引起谬误。

第二,针对人身的论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辩论,往往不是辩论事情的是非对错,我们是直接判断“这个人是个坏人”,我们只需要给他贴上一个标签,就可以忽略他的言论。比如““那个人什么都反对,反正他一贯都反对,所以不要听他的”。

第三,神话和谬见。我们对于很多断言都会武断地否定,比如全球变暖这件事,我们现在的常识是地球在升温,全球在变暖,但是你去网上搜“全球变暖谬见”,你会发现有很多人认为全球变暖是一个神话,是一个谬见,是大家瞎说的。

第四,民间智慧和隐喻。是语言上的捷径,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常常存在矛盾。

第五,事实。作者是社会学的教授,他告诉我们在社会学的领域,所有的事实都是社会性的。什么叫事实是社会性的?就是你选择相信哪一个事实,你选择哪一个阶段的事实,你选择这个事实的哪一面,这些都叫事实。事实是社会性的,事实是人们选择的结果。

最后,日常推理。日常推理的典型特点就是人们不愿意花力气,人们会沿着最容易推理的思路去思考。

02、如何进行批判性思考

如何批判性地看待社会学。社会学是研究什么的?社会学就是研究社会的规律。社会学的目的就是去发现规律,研究社会中各种各样的规律,找到它们的因果关系。

1、评估论证和证据

什么叫因果关系呢?因果关系至少要符合四个标准:

第一,因在果前,我们不能说先发生的一件事是结果,后发生的那件事是原因;第二个叫因致果变,因为第一件事发生了,从而导致第二件事发生,这叫因致果变;第三个叫因果有据,就是这件事你能说得通,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第四个叫因果明确。

比如,这个电灯亮是因为我开了开关。那为什么电灯亮是因为开了开关呢,因为这里面有个闸刀,闸刀只要一合上,电路就会连通,导致这个灯亮起来了。这就是符合这四个标准的一个论证。

但是假如有一个人站出来说:“不对,这个说法是错的,这是你的想法。我认为这个电灯能够亮是因为在那个开关里有一个小精灵,那个小精灵非常小,你只要一摁那个开关,小精灵就会去把灯打开,是它把这个灯打开的。”请问你如何能够辩驳他?

作者说,事实上你永远不能够确定没有小精灵。从论证的角度讲,永远没办法确定不存在那个小精灵,这是没办法证伪的。所以笛卡尔才会说:“我思故我在”,他只能够判断说我在思考。

但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人没有接受小精灵这个说法呢?这就是因为科学史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叫奥卡姆剃刀原则。奥卡姆剃刀原则告诉我们,当你解释一件事的时候,如果有一个解释最简单,我们就应该采用这个比较简单的或可证伪的解释。

如果你要在这个最简单的解释上莫名其妙地加上小精灵这样的东西,使这个解释变得复杂了,加一个小精灵这样奇奇怪怪的东西,那就不符合奥卡姆剃刀原则。所以当我能够找到一个单一的解释,比如电路、电流、电子这些解释的时候,我们就应该采用这个解释。所以我们大多数人只能接受电灯亮是电路导致的,不接受小精灵的说法。

评判社会科学的断言需要以证据为基础。做社会学研究需要做这件事,不能简单地得出一个社会断言,需要拿出标准的证据。在社会研究的过程中,从个体到整个世界,我们既能够接纳前人留给你的研究成果,同时也要能够批判性地去思考,找到一些你自己的新发现。

2、社会学研究

社会学研究分为很多分类。

第一,基本分类。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

比如,马尔萨斯人口论就是一个相当悲观主义的论调;另一派是乐观主义,乐观主义就会认为创新总能解决这些问题。比如袁隆平研究出了杂交水稻,养活这么多人,我们大家现在都吃饱了。这是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区别。

其次,文化队和结构队。有一类社会学家都是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来研究问题的。他们会认为一件事、一种现象是因为文化传播、文化差异等原因产生的。而另外一类社会学家喜欢从结构的角度出发来做研究,他们认为很多问题是由社会结构导致的。

海域局内人和局外人的区别。还有悲剧和喜剧的区别。悲剧和喜剧是不同的社会学家所选择的不同的叙事风格。

3、措辞对论证的影响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措辞(就是表达方式)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说术语这件事。社会学喜欢造很多术语,比如社会化、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化、虚无主义。还有很多学术上流行词汇的演变。

比如,在美国有一个非常敏感的词,就是黑人。黑人这个词到底应该怎么讲呢?最早黑人叫作Colored People(有色人种),这就是当时官方的说法;后来有人******,说Colored People不尊重人,叫Negro比较好,然后有一段时间官方说法就改成了Negro;再往后,大家说Negro不行,Negro是蔑称,不能用Negro,要用Black;后来发现在美国如果讲Black People也不行了,Black People也不太尊重,现在要叫非裔美国人(African American)。

还有社会学里的定义是非常难做的,我们很难清晰地界定出一个准确的定义。比如,“内卷”这个词,大家会说内卷就是在一个封闭的体系之内不带来任何增长的竞争。但是现在大家把所有比较努力的人都叫作“卷王”,会说“你好卷”,一个人干活比别人努力一点儿,现在把这种努力叫“卷”了,“内卷”这个词的概念越来越外扩了。这就是一个概念蠕变的过程。社会学里存在着大量这种难以界定的东西。

社会学还面临着问题与测量。社会学研究哪些问题,比如公平、公正、道德、自由、权利,这些东西是典型的社会学的研究课题。很多社会学家说“这是一个实证问题”的时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它可以借助统计来解决,借助对大量数据的选择、统计来解决这个实证问题,就是你只要调查一下就知道了。但是这里牵扯到测量,就是这既然是个实证问题,那你肯定要测量、统计才能把数据拿出来。

但书里说“所有的测量都涉及妥协”,这也是社会学研究的数据多数会遭人诟病的原因。总会有人质疑你为什么选择这些人,不选择那些人;你为什么选择这一段,不选择那一段。关于测量的对象以及测量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所有的测量都涉及妥协”。

4、如何看待研究结果

对于社会学研究的结论,我们一定要考虑到结论的复杂性,绝对不能简单地听到一个结论、一个断言,我们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才能得到结论。这些社会学的结论是非常复杂的,社会研究的复杂性体现在哪儿呢?

第一,就是很难重复验证。我们知道,自然科学就是需要重复验证的,但是社会学的实验是难以验证的。还有,所有的比较都反映了研究者的选择,所以基本上都会遭到质疑。社会学的研究,我们经常会听到很多相反的结论,如果你只听断言的话,那很有可能这些不同的结论就会把你搞晕了。但如果你了解研究的过程,你就会发现为什么这些结论是不一样的。

那我们如何看待社会学的研究呢?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知道社会学研究的都只是趋势。比如,吸烟不利于身体健康,目前看来,大家基本上都接受这个断言是真的。但它表述的是一个趋势,这个趋势代表什么?规律的趋势是一种概率思维。

也就是说你未必有那么幸运,更大的概率是抽烟会使得你的身体变得更糟糕,这是医生们所达成的共识。但是很多人在看待社会学的结论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生态学谬误。就是我们认为这个趋势也应该适用于每个个体,所以如果出现了某个个体不符合趋势的,我们就质疑说这结论不对。

还有,我们经常认为某两个趋势放在一起,就能够产生一个新的趋势。比如,美国有一个数据是这个城市仇视性犯罪的报告数量也排在前面,当你把这两个数据一块儿拿出来看的时候,就非常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受教育越多,仇视性犯罪的人就越多。但事实上,这两个调查结论是不相干的,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研究的结果。但是人们会犯这样的生态学谬误,认为自己可以从趋势中看到新的趋势。

作者说,社会学家的结论往往只能解释大约10%的变异。研究结论能够解释10%的不同,就已经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了,有一个或两个例外都不能证明这个趋势并不存在。

当我们去质疑一个断言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看它的证据。证据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叫有效的证据,一类叫不那么有效的证据。有效证据的标准是什么呢?第一,直接适用。第二,多种测量。我不是只用了一种测量方式,我是用多角度的、多种测量方式得出的结果。第三,多个案例或证据的先前一致。

比如,恐龙灭绝。现在基本上所有的学术书,还有给儿童做科普的书,都非常明确地说恐龙灭绝是因为小行星撞击地球。为什么在这二三十年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巨大的变化呢?就是因为多个角度的证据出来了,不光是一个陨石坑这样的证据,还有周围的辐射量,还有那些生物的演化痕迹等,全部都证明:因为当时小行星撞击了地球,才导致恐龙灭绝。这就是说,需要多个案例或多个角度的证据。

第四,令人信服。这是有效证据的特点。

那么不那么有效的证据是什么呢?比如,间接隐晦的证据,听别人讲的证据;只有单一测量、单一案例的证据;与先前的理论有着非常大的冲突的证据。

在质疑证据的时候,你要区分这个证据不那么有效的原因是什么。因为证据的错误也是有分类的,有一种叫作学术丑闻,有一种叫作研究漏洞。

比如,这个人是因为自己的思维或是研究方法出了问题,由于研究的过程不严谨,所以出现了错误的结果,这个叫研究漏洞,这是难免会发生的,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这个人刻意造假,刻意地去收买证人,伪造证据,学术造假,拿假的数据去凑他的理论,就是为了得奖、评职称,那么这个就叫学术丑闻。

作者说,所有的社会学研究者,包括社会学的爱好者,都一定要小心“回音室效应”。如果你选择只跟自己喜欢的人、认同的人待在一起,大家发表的论文都是相互印证的,那么大家就会越来越觉得自己是对的。我们虽然不是社会学家,但是我们经常要参与一些社会讨论,我们经常要对很多社会新闻发表意见。现在大家发表意见那么容易,要先思考一下再发表,一定要小心,不要受“回音室效应”的影响,不然你会不断地自圆其说。人特别容易产生偏见,所以我们还要认识与应对自己的偏见。

如果被回音室效应影响和控制的话,社会学的可预测性将会增强。就是你还没去做研究,就知道这个结论大概是什么样了,最后得不出什么新奇的结论。所以作者说,自我批判永远是很重要的,每一个人在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的时候,都一定要进行自我的批判,要不断地质疑自己的证据,质疑自己是不是已经得出了结论才去找的证据,是不是我们太希望这篇论文成立了。

归根结底,批判性思维代表着进步。如果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受到了约束,在学术领域内做研究不敢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就很有可能会让人类的进步变缓甚至停滞。

搜索更多有关“请对照这24种逻辑谬误自行打脸:掌握明辨真伪的批判性思维”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