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护理教育论文范文

人气:243 ℃/2023-04-13 13:44:04
【导读】 浅谈护理教育论文范文,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护理是一门“以人的健康服务”为主的专业,随着医学模式转变、健康观念的更新、疾病谱的变化、卫生保健体制革新,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护士队伍从以中专为主体转向中专、大专、本科多层次教育的方向发展。下面...

护理是一门“以人的健康服务”为主的专业,随着医学模式转变、健康观念的更新、疾病谱的变化、卫生保健体制革新,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护士队伍从以中专为主体转向中专、大专、本科多层次教育的方向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护理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护理教育论文范文一:本科护理教育模式改革与实践

摘要:随着用人单位对本科护理毕业生的要求愈来愈高,提高护理本科生职业角色胜任力具有重要意义。江苏大学护理专业以职业角色化理论为指导,从角色人格发展、职业态度形成、角色行为适应三方面探索基于职业角色化的本科护理教育模式改革并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职业角色化本科护理教育模式改革

护理本科生职业角色胜任与否直接关系到职业的选择和适应[1],因而“职业角色胜任力”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和用人单位重视。据文献报道[2],某三级医院两年内本科学历离职护士占离职总数的84%,护龄低于1年的离职护士占离职总数的49%,从侧面反映出新护士的角色胜任存在困难,与心理素质不强、专业技能缺乏、工作环境适应不良密切相关。本科护理院校作为培养高等护理人才的摇篮,如何帮助护理学生以下简称护生毕业上岗后能迅速适应护士角色成为广大护理教育者共同思考的问题。江苏大学护理专业从2011年至今开展了职业角色化的本科护理教育模式改革,现将改革措施作如下介绍。

1职业角色化的内涵

职业角色,是指社会和职业规范对从事相应职业活动的人所形成的一种期望行为模式,职业角色化,则指在特定的职业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该职业的角色人格,掌握足以胜任该职业的角色行为,它是个体社会化的表现,也是个体完成角色转换的过程。护士职业角色化,特指从事护士职业的个体所应具备的角色人格和职业行为模式。对护生而言,顺利完成从学生到护理工作者的角色转换,是踏入护理职业生涯的起始点。职业角色化是一个逐渐内化的过程,,需通过与工作环境相互作用来实现,护生的角色学习必须将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不断的实践结合并贯穿教育之中。职业角色化的形成有赖于角色人格的发展、职业态度的形成和角色行为的适应[3],因此,护生的职业角色化培养可从这三方面着手。

2基于职业角色化的本科护理教育改革

2.1角色人格发展与人文素质教育改革

角色人格是护理心理学中一个特定的概念,是在个性心理学关于人格以及社会心理学关于角色人格二者概念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是指从事特定职业的个体所应具备的角色适应行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良好的角色人格发展是决定个体是否能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复杂社会环境的关键因素。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角色人格的核心环节,包括专业角色认知、心理教育和人文思想渗透[4],因此,护理专业可通过这三方面提高护生的人文素养,建立护生良好的角色人格。

2.1.1引导护生专业角色认知

护生刚踏入大学校园,学校就给予角色引导。护理专业在开学初期即开设了“医学导论”课程,让护生熟悉古今中外医学的发展,了解医学的科学性质、学科领域、分支结构和研究范畴。接着开设“护理学导论”课程,让护生进一步了解在医学方向中护理学独立的专业领域,明确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学科框架及其发展趋势。通过这两门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将护生视角从大学生转向医学生,最终定位于护理学生,另一方面引领护生对护理专业的工作性质、工作要求、服务对象有初步的认识。

2.1.2协助护生领会心理护理职责

欲完成对他人的心理护理,首先自身应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因此,护理专业首先开设“大学生健康心理”选修课程和“基础心理学”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护生了解正常人的心理及变化规律,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随后开设“心理护理学”课程,指导护生在了解心理护理内涵的基础上,将心理护理转化为一种护理能力,教授护生为患者心理护理的技巧。

2.1.3人文教育融入护理专业课程

人文教育贯穿护理教育的整个过程。一方面,开设“护理伦理学”、“护理管理学”、“护理教育学”等基础人文课程,辅以“护理礼仪学”、“护理美学”、“人际沟通学”等选修课程,丰富护生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时,要求专业授课老师充分挖掘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教学过程,通过教师言行、教学内容等方式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环境,将人文精神传递给护生。

2.2职业态度形成与临床见习实践改革

职业态度,又可称为专业态度,是指个人对某种特定职业的评价和比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倾向。职业态度教育是职业角色化的灵魂,了解自身的价值,对树立正确职业态度,塑造正确职业角色有举足轻重的作用[5]。职业态度的形成基础是职业认知[6],护士的职业认知开始于专业教育阶段,及早进行职业认知干预对提升护生职业认同有积极的促进作用[6]。因此,护理专业组织护生早期接触临床并持续临床实践,让护生深入了解护理职业,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

2.2.1及早接触临床,培养职业情感

为帮助护生尽快熟悉医院环境,在第一学年期间,护理专业利用周末或节假日组织护生到附属医院门诊部开展志愿者活动,护生担任门诊志愿者,以团组织形式见习,见习任务是观察医院建筑布局,了解护士工作环境、基本工作内容和相关医疗制度。这学年共需完成两周的志愿者活动,学年结束后,护生书写见习心得并小组汇报。

2.2.2“十日良师”见习,培养职业态度

护生往往是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来认识护理专业,因此,护理专业制订并实施了“十日良师”见习计划。见习计划分内、外科两部分,确定见习目标,并据此目标确定反思性任务。第二学年结束前,组织护生内科“十日良师”见习,选定心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4个科室轮转,每个科室2-3天。遴选各科室具有高度专业认同的带教老师和专科护士,对遴选的教师和护生进行集中培训,解读见习目标和具体任务。见习过程中,带教老师负责一对一或一对二带教,鼓励并引导护生反思内省;护生通过摄像、拍照、笔记等方式观察并记录良师工作表现,感受带教老师专业和学术上的精深,体会护理专业的价值感。见习结束后,举行师生见习交流会分享见习心得。第三学年结束前,组织护生外科“十日良师”见习,轮转普外科、胸外科、神经外科、骨科4个科室,见习方式同第二学年。

2.3角色行为适应与护理技能教学改革

角色行为是指人们按照特定的社会角色,即与特定的社会地位相适应的社会的规范,以及期待与他人发生联系的行为[7],其适应程度直接关系到个体能否顺利进入职业角色。护生在角色行为适应过程中往往面临社会适应差、角色转变跨度大等困难,如果不能正确处理这些问题,将会妨碍护生进入实习护生甚至护士的角色。角色行为以角色技能为核心,因此,护理专业通过基础护理技能训练-校内综合护理技能训练-临床综合护理技能训练三阶段进行护理技能教学,帮助护生逐渐适应护士角色行为[8]。

2.3.1基础护理技能训练

第二学年第一学期,由附属医院护理技能教学组教师进行基础护理操作教学,包括各种铺床法、无菌与隔离技术、口腔护理、导尿术、鼻饲法、灌肠法、各种给药技术、生命体征的测量等。平时开放护理操作训练室,期末进行一周全面训练,要求护生熟练掌握基础护理各项技能,并学会将护理程序贯穿整个操作过程,强调整体护理与护理操作的有机结合。

2.3.2校内护理技能综合运用训练

实习前,护生进行一周的校内综合技能训练。此阶段在回顾基础护理操作的基础上,结合情景模拟教学、病例教学及规范化病人等教学形式,将操作与临床衔接,操作过程中注重护生与患者沟通能力、发现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临床实习做好充分准备,有利于护生顺利完成从在校护生到实习护生的角色转变。

2.3.3临床护理技能综合运用训练

实习结束后护生参加一周的综合技能训练和毕业技能考核。训练融合人文关怀的应用,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将护理操作与满足患者需求结合在一起,强化评判性思维能力、临床决策能力的培养,注重护生仪表、仪态的规范,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态度和精神,满足医院对实用性护理人才的需要。

2.4整体护理理念与护理专业课程改革

护理理念是护士对护理的信念及其所认同的价值观[9],现代护理理念认为,人是各系统相互作用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系统彼此相关并相互作用,因此护士应具备整体护理的理念。为突出整体护理,护理专业课程教师反复讨论,组合各系统内、外科任课教师按照人体系统授课,各系统选出一名课程负责人负责该系统授课的协调;选择一名专业课总负责人,统筹各系统的备课、授课、临床见习与考核安排。按照人体系统将所有护理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后,打破一种疾病分割成内、外科治疗和护理的局面,避免内容重复的同时节约了课时,减轻学生负担。每学年与专业课总负责人、各系统负责人、任课教师开展2-3次教学研讨会,听取负责人和任课教师的反馈意见。

2.5构建本科护理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2.5.1教学过程评价

成立由护理系主任、教研室主任、任课老师组成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下设人文素质评价组、护理技能评价组、护理实践评价组。人文素质评价组由护理专职教师组成,负责设计人文案例,考核护生如何从病人实际需求出发为病人服务;护理技能评价组由附属医院的技能考核组成员组成,负责考核护生三阶段护理操作;护理实践评价组由临床带教老师组成,通过访谈研究护生的见习心得。

2.5.2教学终末评价

教学终末考核分每学期的期末考核和毕业考核。期末的理论考核实行教考分开制,理论考核由护理系主任负责,试题从题库随机抽取;操作技能考核由附院技能考核组成员负责。毕业考核从科研能力、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三方面对护生进行评价。护生在实习期间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科研角度进行研究,实行双导师学院导师与临床导师科研论文指导,最终独立撰写1篇科研型论文。护生毕业前参加全国护士资格考试,并通过本校组织的毕业护理技能考核。

3小结

通过护理人文素质教育、尽早并持续临床实践、渐进性护理技能训练、优化护理专业课程、建立完整的质量评价体系等措施,逐渐建立护生健全的角色人格,培养稳定的职业态度,形成良好的角色行为,树立整体护理理念,最终达成护士职业角色的内化。通过四年的实施,江苏大学本科护理教育改革得到了护生和教学老师的一致好评,其中集中见习模式很受护生欢迎,经调查显示,经历临床集中见习的护生其专业认同感显著高于未经历临床集中见习的护生。本次改革还在进行中,需多届实践结果的反复验证。

参考文献

[1]张含凤,李秋洁,吕冬梅.新毕业护士角色转变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111:1142-1145.

[2]陈晓琳.某三级医院护士离职现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3]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4.

[4]郝玉芳,刘晓虹,李小花.护生职业人格角色化培养的内涵和途径[J].中医教育,20081:72-74,84.

[5]何川,潘玮.对护士职业角色培养的体会[J].护理研究,200410:928-929.

[6]HenryP..

[7]陈荣杰.角色行为与个性行为———交际学二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5-90.

[8]罗彩凤,张敏.阶段层次学习理论在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222:169-171.

[9]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

护理教育论文范文二:老年护理教育现状与伦理学分析

摘要:介绍了国内外老年护理教育的现状,分析了我国老年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从老年护理、社区护理、生命伦理学角度出发,阐述了老年护理的目标。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社区;老年护理教育;伦理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空巢化的加剧,日益增加的护理需求与滞后的老年护理教育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本文结合文献从伦理学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加快高素质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战略目标。

1国外老年护理教育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对养老服务、老年护理及教育等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不同形式的养老结构发展迅速,福利养老、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和法律较为健全,已经达到了老年护理教育科学化、老年护理队伍专业化,服务质量标准化[1]。美国护士协会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提出发展老年护理专科护士,2010年全美共有6741名老年护理高级实践护士,持有美国护士认证中心或美国护理科学院证书的研究生学历老年开业护士和临床护理专家各有3972人和574人,其就业资格近年来开始过渡到临床护理博士学位[2]。国外老年护理高级实践护士,其先进的养老服务理念及老年护理实践的专业化、标准化和优质化,特别是老年人综合社区护理integratedcommunitycareforolderpeople,ICCOP护理模式不仅能满足患病老人的整体需求,而且节省了大量的医疗费用和资源,不断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3-4]。

2国内老年护理教育现状

我国已于1999年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老年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生理机能退化、行动不便、慢性病增多,护理需求增多,并受文化、环境、经济、慢性病影响,养老服务需求差异化、多样化明显,不同形式的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业发展加速了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5],但现阶段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教育体系还远未成熟和完善,从事老年护理人员的学历和综合素质偏低。具体表现为:①老年护理观念滞后,老年护理被认为主要是生活照顾[6];②专业设置空白,各层次的护理教育中均没有开设老年护理专业[7];③老年护理学课程缺乏有针对性的实践技能训练[8];④老年护理职业培训教育欠规范[9];⑤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偏低,对社区护理需求较高[10];⑥社区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介于较低水平[11]。

3发展老年护理教育的伦理学思考

综合国内外老年护理教育的研究成果发现,我国老年护理教育与国外相差甚大,老年护理教育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尚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笔者认为,实现“健康老龄化”战略目标,加快高素质的老年护理人才培养不仅是医学教育问题,同时涉及社会伦理学问题。结合我国国情和老年护理现状分析如下。

3.1从老年护理伦理学角度出发,加强老年护理道德教育,增加老年护理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

我国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国家,日益增加的老年护理需求与滞后的老年护理教育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一方面老年护理专业人才极度缺乏,专业设置空白,各层次的护理教育中均没有开设老年护理专业;另一方面我国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待遇低、工作累、缺乏社会保障,大多数护理专业学生从事老年护理的意向低。因此,在现代护理教育中,一方面要积极发展老年护理专业教育,探索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途径,规范老年职业教育;另一方面针对目前不同层次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如护士、护工、保姆、家属和志愿者等,加强老年护理道德教育。通过继续教育、网络教育、学术讲座、专业培训等形式强调老年护理是一种更具社会意义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工作,是弘扬中华民族历来奉行尊老、养老的美德,对待老年病人必须有强烈的责任心,始终贯穿诚心、爱心、细心、耐心的原则,在护理工作中要做到仔细、审慎、周密,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忠实于老人的健康利益,不断提高老年服务质量,维护他们的健康。对于在校的护理专业学生通过增加养老院、社区护理见习实践贯穿老年护理道德教育,鼓励和引导他们去养老机构和社区卫生部门工作。

3.2从社区护理伦理学角度出发,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满足社区老年人群的差异化、多元化护理需求

通过对我国农村和城市养老方式的分析,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社会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社区医养结合的老年护理模式成为各界学者的研究热点。社区护理是集预防、保健、临床护理、康复及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护理服务,由于我国各地社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养老医疗保险覆盖面不全、居民收入高低不均、不同的身体健康状况使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差异化、多元化明显[5]。从社区护理伦理学角度出发,要满足社区老年人群的差异化、多元化护理需求,开展综合性护理服务,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组织、管理能力等人文素质修养。因此在老年护理专业教育中,不但要培养老年护理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老年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培养。一方面课程设置中要开设老年人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护理管理、护理社会学、临终关怀与护理、护患沟通、健康教育、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人文课程[8];另一方面在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中通过生动的老年护理案例教学、情景教学、问题讨论、情景演示、综合性实验等教学方法,强化人文素质培养,加强了学生对老年服务对象的理解,更好地与老年人进行沟通和互动,体现社区人文关怀,做好社区老年人群的健康管理,让老年人获得身心的双重照护,才能符合市场的需求。

3.3从生命伦理学角度,树立“整体护理”理念,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

生命伦理学是人类出于对生命的热爱,以实现人的自由与和谐为目标,关照和反思现实生活的一门学科[12]。从生命伦理学的观点出发,对老龄人人格、尊严及其生命价值的尊重,不仅要重视生命时间的数量,还要重视生命时间的质量[12]。老年护理不仅是生活照顾,还要注重老年人情感及精神的需求,提供社会支持,维护好老年人的人格及生命尊严,满足老人“生理-心理-社会”的整体需求。因此,要教育护生树立“整体护理”的现代护理理念,以人为本,按照护理程序针对不同对象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知识结构、信仰、生活习惯、家庭社会环境及病史等进行详细评估,制定切合老年人实际的护理计划,实施“生理-心理-社会”全方位的整体护理,才能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10-11]。同时遵循生命伦理学“公正平等”原则,对高龄、贫困、失独、优抚、三无、残疾老年人等弱势老年群体,要一视同仁,让这些老年人有尊严而又体面地与其他老年人一道安享晚年。

参考文献:

[1]AuerhahnC,Kennedy-MaloneL.Integratinggerontologicalcon-tentintoadvancedpracticenursingeducation[M].NewYork:SpringerPublishingCompany,2010:1.

[2]AmericanAssociationofCollegesofNursing.Recommendedbac-calaureatecompetenciesandcurricularguidelinesforthenursingcareofolderadults2010[EB/OL].[2011-01-30].http://.

[3]EnguidanosS.Fromhospitaltohome:abriefnursepractitionerin-terventionforvulnerableolderadults[J].JGerontolNurse,2012,383:40-50.

[4]WillisR,EvandrouM,KhambhaitaP,etal.Socialcarefordiversecommunities:Howcurrentresearchattheuniversityofsouthamp-tonaimstoimprovetheuserexperience[J].GenerationsReview,2013,232:10-12.

[5]彭兰地,陈四清,王海荣.差异化养老与老年护理职业教育多元化的思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4725-4727.

[6]刘宇,孙静,郭桂芳.国外老年护理学发展状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1:23-26.

[7]李春玉,刘姝,陈宏吉.试论我国老年护理现状和发展方向[J].护理学杂志,2014,293:1-3.

[8]彭兰地.发达国家老年护理经验及对我国老年护理的展望[J].护理研究,2011,255A:1132-1134.

[9]陈四清.对老年护理职业教育多元化的思考[J].护理学报,2011,186B:27-29.

[10]王凤卿,王苏梅,陈红,等.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及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4:449-452.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分享各种行业知识与经验、学习资源交流平台,知识让你的眼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