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方面的论文

人气:112 ℃/2024-04-22 18:35:44
【导读】 小学科学方面的论文,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小学科学教育是培养人科学素养的基石,对儿童启蒙教育和身心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篇1谈谈小学科学教学摘要: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们要积极探索,...

小学科学教育是培养人科学素养的基石,对儿童启蒙教育和身心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谈谈小学科学教学

摘要: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们要积极探索,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探究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做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让他们主动参与科学的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将来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科学;课堂教学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应如何做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

1.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门课的学习中来,我们就要注意从各个方位设计课堂问题,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参与的意识。

1.1选择好提问的角度。课堂提问的角度不同,激发学生思考的效果就有很大的差别。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从不同的角度,力求新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注意,唤醒他们的参与意识。例如:在"水的三态变化"这部分教学中,关于蒸发的概念,我并没有直接教给学生生硬的概念,而是让学生把水和酒精分别涂在手背上,让学生亲自感受蒸发的过程。这样,学生对蒸发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我让学生描述自己感受到了什么。在学生的描述中,学生对蒸发有一些理性的了解。这时候,我问同学们,你们能总结一下什么是蒸发吗?这样的问法能使学生跟着老师的问题去开动脑筋,也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比死记老师总结的概念要强得多。

1.2 安排好问题的梯度。课堂教学中,如果问题太简单,会使学生产生轻视心理,不能调动学生动脑的积极性;如果问题太难,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挫伤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的阶梯式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探究学习。例如在讲"机械和工具"这一课时,我给学生设计了如下问题:

1你见过滑轮吗?说说它是什么形状。

2你见过的滑轮有什么作用?

3探究定滑轮的工作原理。

4探究动滑轮的工作原理。

5我们来一起设计滑轮组。

学生在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对滑轮的认识,由浅入深,一步步深入,最后,通过积极的探究过程,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1.3 所提问题要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我们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能直接在课本中找到的问题尽量少提。要多设计一些紧紧围绕教材内容,让学生经过探究之后可以获得答案的问题。例如:在学习"热和燃烧"这一课时,我给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1你认为燃烧需要几个条件呢?

2你能找到几种灭火的方法呢?

这样两个问题,学生一下子不容易答全,需要进行探索研究之后才可以一步步找到答案。所以,我们提问题,要有新意,有一定的开放性,能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和自由发展的空间,这样就能够积极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快乐。

2.上好实验课,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

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给予学生观察和实验的机会。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完成每一项实验。作为教师,要如何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呢,笔者以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2.1 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准备。实验课上所需要的材料,来源广泛,既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启发学生充分利用资源。因此,学生能准备的材料,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准备。教师要提示学生在准备材料过程中,注意观察什么,为什么用这些材料。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2 正确引导学生做好实验

2.2.1 实验前的指导是保证一节课成功的前提。教师要检查好学生的预习情况,说明实验要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2.2实验过程中要适当引导。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注意操作的顺序,观察产生的现象,记录产生的数据。及时发现问题,以便调控实验进程。对个别遇到困难的同学,要及时指导。如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某一问题都感到困难,要及时对问题进行补充说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挫折和失误,而这些挫折和失误会给打击他们参与和探究的积极性。作为教师,要允许他们犯错误,面对对这些挫折和失误,要积极地鼓励和引导学生,鼓励他们,失败是成功之母,要敢于尝试,不怕失败,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笔者发现,学生上实验课,积极踊跃,提出的问题多了,问题的含金量也提高了,形成了乐学、好学的良好风气。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看得见,摸得着,直观性强,学生印象深、记得牢、记得准,不但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开发了智力,培养了能力;不但提高了实验技能,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还能激发、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们要积极探索,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探究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做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让他们主动参与科学的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将来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2

浅析小学科学探究活动

摘要:本文阐述了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几种基本方法,同时对教师可以如何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发挥引导作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科学 探究

在当今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热潮中,探究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关键词之一。按照 《牛津英语词典》中的定义,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 猜想结果、 制订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对科学探究的认识。科学探究活动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索、质疑和探究。科学探究活动大致归纳如下。

1 几种常用的探究活动

1.1 观测

观测是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观察、测量、记录的过程。观测分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如对植物、动物、人体观测大多进行定性描述。如对环境的温度或湿度的观测就必须进行定量的描述。如:1温度与雏鸡的体温调节、活动、采食和饲料的消化吸收等都有密切关系。2湿度的大小对与小鸡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雏鸡应保持在 60%~70%的湿度,中雏应保持在 50%~60%的湿度。

1.2 实验

实验借助器材对假说进行检验。通过对非观测变量进行有效控制,对观测变量进行有效的观测。如教孩子做生态瓶。田螺、小鱼、小虾,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很难获得,我们可以用水蜗牛来替代。一般一个20升的瓶子中放一两只水蜗牛就可以了。水蜗牛的繁殖速度也很快,不久你就会发现瓶壁上或水面上有胶质状的卵,两周内学生就会观察到卵开始孵化成小蜗牛。水蜗牛主要以绿藻为食,绿藻就是生长在瓶壁上的那层绿色的薄膜状物质。注意,生态瓶受到阳光的照射量和绿藻的生长速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一个平衡的生态瓶中, 每天绿藻增加的量应该与水蜗牛能吃掉的差不多。有了这个生态瓶后,同学们就可以根据它们的观察记录进行讨论,对所观察到的变化原因进行猜测,或预测一下这个水生生态系统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

1.3 游戏

游戏是借特殊模型进行的一种探究活动,以游戏的方式加深体验,提高认识。如传话游戏利用纸杯做的电话模型进行传话。

游戏过程:

①交代规则。

先由教师把传话内容悄悄地口传给每一行的第一个学生,然后按座位顺序以最快速度往下传。最后一个学生接到话后,立即上台汇报,又快又准为优胜。

②游戏竞赛。

教师将三项传话内容分三次往下传。每一次游戏完后,分小组总结本组传话的情况,从听、 记、说三个方面找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以利于下次改进。

③评比总结。

在学生传、评、议后评出优胜小组。教师总结传话要领:听得准、记得牢、说得明。活动结束,给优胜组颁奖。通过游戏,学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4 分类

分类寓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与特定的科学问题结合起来,注意对分类结果的解释、分类结果所揭示的问题结合。如对 “我们吃什么” 进行分类

①淀粉类:碳水化合物。

②蛋白质:鱼、肉、蛋、奶、豆类。

③油脂类:脂肪。

④维生素和矿物质:蔬菜、水果类。

通过分类学生知道:

①食物的营养有多种。

②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不一样。

③一种食物不能含有身体必需的全部营养对人体生长发育、更新细胞、修补组织、调节机能而言,食物是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也是产生热量、保持体温、进行体力活动的能量来源。营养物质被人体吸收后可以满足人体多方面需要。

④注意摄取食物的多样化,不偏食、不挑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1.5 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克服困难的过程。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进行判断和决策的能力。问题解决步骤:

①弄清问题。

②考虑周到。

③权衡利弊。

④不断学习。

2 探究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科学探究问题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如关于水你想研究什么?可以从水的性质、作用以及与社会、人文的关系提问。

2.2 让学生自己从探究活动中提出问题

如关于岩石的性质,通过实验活动后, 问:“岩石变化了吗?”

2.3 让学生明确所要探究的科学问题

出示两张大小相同的纸, 一张展开, 另一张捏成团。明确提问:“这两张纸会以同样的方式落下吗?”

而小学科学课中的教学难点是指重要、难懂的概念、规律。对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教师肩负着重要的责任。那么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突破教学呢?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自制教具、自编实验和改进实验突破教学难点。这些方法对突破教学难点具有针对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自制教具突破教学难点

科学中的实验是学生认识和研究知识的基本途径,也是引导学生热爱科学、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自制科学教具具有很强的学科特色,趣味性强、实验性强、理论性强,制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和实践经验。教学中,笔者希望把课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用形象逼真的自制教具来演示知识,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

2 自编实验突破教学难点

有些科学知识很抽象,很难懂,学生缺乏直观的认识。因此,如果在教学中遇到这种难点,教师就要尽可能地把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教师可自己设计实验来展示教学内容。

3 改进实验突破教学难点

科学实验课的改进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实验更高效地突破难点,因此教师在改进实验时的作用十分重要。

通过以上的科学探究活动和注意事项,我们所要努力追求的,不过是促使学生这种天生的探究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从一个小孩想知道蚯蚓如何在地下生活,到一组科学家探究新的纳米材料,只不过是探究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的漫长过程中的一个个阶段。而处于这之间的恰恰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最为得意和引以为豪的那个过程: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正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 促成了学生从自发的不成熟的探究,走向科学的探究。在这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 教育起了关键性的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2]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3]科学课[M].湖北教育出版社.

[4]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2.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分享各种行业知识与经验、学习资源交流平台,知识让你的眼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