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之内也应尊重文化差异 尊重文化差异

人气:344 ℃/2022-03-13 05:18:54
【导读】 一国之内也应尊重文化差异 尊重文化差异,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中国近三十年经济和国力的增长是惊人的,国人有理由为之自豪;但同时以缺少诚信为标志的道德滑落,也是惊人的,国人没有理由不予正视。近年国际上以及我国文化界的一件大事,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2003年10月1...

中国近三十年经济和国力的增长是惊人的,国人有理由为之自豪;但同时以缺少诚信为标志的道德滑落,也是惊人的,国人没有理由不予正视。近年国际上以及我国文化界的一件大事,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2003年10月17日,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随即在2004年12月3日递交了由国家主席签署的批准书,使中国成为这一国际公约的正式缔约国。

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又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并从6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意味着,我国已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正式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有很多条款,包括对所涉内涵的界定,把各个国家的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以及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的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及传统手工艺等,列为备选目录。而制定此一公约的主要理念,是尊重差异,尊重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上的尊重差异,既指国与国、民族与民族的文化差异,也包括同一国家之内不同社区、不同群体,有时甚至是不同的个人,他们作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文化场所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因此《公约》强调:“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这是极为重要的文化理念。按照这一理念,我们对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独特性,包括一国之内不同族群的文化独特性,都应抱持尊重的态度,而不允许有任何歧视。

本来中华文化是最具包容性的文化,中国文化精神里面不乏异量之美。典范的显例,是唐朝的全面开放态度。全面开放带来了盛唐的丰足富强。而清朝长期闭关锁国的结果,使自己远远落在世界文明走向现代的后面。我国近三十年发展的成就,以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宝秘诀”无他,只是缘于改革开放。开放的国度,自然需要有开放的胸怀。

如果没有开放的胸怀,何来香港的一国两制?全世界的善良人士都笑纳了这个伟大的构想。既然是一国两制,就得承认香港和内地的不同。首先是制度的不同,由此带来文化秩序和文化规则的不同。对于内地各文化域区的差异,我们尚且需要尊重,对不属于同一制度的中国的香港这个文化域区,难道不应该更要尊重吗?

1842年割让香港岛、1860年割让九龙半岛、1898年租借新界给英国,那是当时昏聩无能的中国政府干的事,与香港人民何干?如果由于香港有过一百五十多年的这样一番经历,而且在正式回归的十五年之后,还作为“口实”、“把柄”,以致和英国人的“殖民统治”联系起来,指责香港人如何如何,不仅不符合历史的全然真实,也不够人道。

何况,英国人留给香港的并非都是负面的遗产,中国的领导人和香港的有识之士,都认为英国人成功地治理了香港。因此在七十年代香港才成为赫赫有名的亚洲“四小龙”之一。香港的交通秩序,特别是地铁,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与之相比。近年内地许多城市都建了地铁,和香港地铁一比,差的何止几里许。我的几位在港岛各大学任教的朋友,都有在欧美留学或工作的经历,至今在说,香港的文秘和助理,其专业训练和职业道德,世界上少有出其右者。

1992年年底,我在香港访学之余,写了一篇《初读香港》,发表在1993年第三期香港《明报月刊》,其中有一段抒怀论议的话,不妨抄录在这里——

香港是不平等条约的牺牲品,是大英帝国强占的中国领土,是中国的南大门,是连接中国和世界的桥梁,是临时的政治飞地,是繁荣的东方通都大邑,是世界金融与贸易的中心,1997年以后是一国两制的实验场。但比所有这一切都重要的应该是:香港是中国人的骄傲!她向世界表明,在社会不被破坏的情况下,中国人能创造怎样的现代经济与文明的奇迹。没有深圳经济特区,谈不上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经济改革;而没有香港,便不会有深圳经济特区,也不会有一国两制的思路。香港的地位,香港人自己应明了。五十年不变,如果是历史的思考,何必如此吝啬?我相信是举成数。甚或如《周易》所示,五十乃大衍之数,丽象繁垂,时空变幻,尽在其中。

此文是在香港回归五年前写的,到今年已过去二十年,仍然不觉得过时。我仍然要坚持说:“香港是中国人的骄傲!”

文明与文化不是同一概念,现代文明需要有支撑其存在的物化指标。文化传统绵长,不意味着现代文明秩序完整。在这方面,无论内地还是台湾,都有需要向香港学习的地方。中国近三十年经济和国力的增长是惊人的,国人有理由为之自豪;但同时以缺少诚信为标志的道德滑落,也是惊人的,国人没有理由不予正视。不遵守环境卫生的规约,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与人论理大放粗口,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所指的文化多样性,也不是文化差异,因此并不在保护之列,而是有没有现代文明意识、是否缺乏社会公德的问题。

香港回归之后,有没有文化乃至民族国家的认同问题?当然有,特别是年轻人。连内地也存在民族文化的认同问题。但这个问题急不得。香港回归之前,有多少港人惴惴不安呵!当时迁移到英国、加拿大以及澳洲的人,多着呢。可是回归之后,渐渐地,他们又回来了。回来就是认同的开始。这些人是否都中了英国殖民者的“毒”?也不尽然。因为五十年代以后,中国的运动太多了,直到“”十年浩劫。当时“地富反坏右五类分子”,是清肃的对象,不必说了,另外还有“十种人”,其中就包括“港台关系”,倘若沾其一者,便不被信用,升学、工作都受到万劫不复的影响。这样历史地反思,今天香港人回归认同的意识,可是值得大圈大点。包括内地期间从深圳逃到香港去的重获生机者,今天也抹去伤痛,爱国不落人后,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贡献了一份可贵的力量。

文化中国的范围广袤无垠,按照杜维明先生的研究,可以划分为四个不同的意义世界。中华的伟大,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千年以降的主流文化,还包括儒释道三家,理念不同却相处得很好,至有“三教合一”之称。各个文化域区的种种差异,愈见其“佳人不同面”的姿色之美和充实之美。各地语言不同,但文字相同,故不碍交流。京腔的响亮,吴语的缠绵,中原的厚重,关中的质朴,粤语的音韵,闽南的低回,巴蜀的清刚……真是鸣啭悠扬,各尽其美,美不胜收。

最后,我想引一点古,看古圣、前贤是怎样看待中华大地各方人士的文化差异的。孔子有一次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论语·阳货》)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卫灵公》)后来明末的大学者顾炎武提出,孔子的前一个说法,可以用来形容北方的学者,后面的说法很像南方的学者(《日知录》卷十三“南北学者之病”条)。也就是在顾宁人(顾炎武字宁人)看来,南北学者都有自己的“病”,只是病兆容有不同罢了,而无须以南攻北,或以北讦南。

鲁迅后来把这个问题扩大为“北方人”和“南方人”的区别,写道:“据我所见,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也愚,机灵之弊也狡,所以某先生曾经指出缺点道,北方人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南方人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就有闲阶级而言,我以为大体是的确的。”(《鲁迅全集》第五卷,页494)鲁迅说的“某先生”,显系指顾炎武。但他补充上了各自的“优点”:“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可是,“厚重”有可能导致“愚”,“机灵”则有可能流于“狡”。

要问到底是南人好,还是北人好?其实难分轩轾。这是多样的文化中华,都好,也都有人性的弱点。看内地人和港人,我们不妨也作如是观。

2012年壬辰上元后二日写于京城之东塾

(编辑 王灵君)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分享各种行业知识与经验、学习资源交流平台,知识让你的眼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