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气:269 ℃/2022-08-28 09:17:15
【导读】 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学文言文教学以阅读浅易文言文为总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学生要重点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古代文化常识等文言知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欢迎参考阅读...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学文言文教学以阅读浅易文言文为总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学生要重点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古代文化常识等文言知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欢迎参考阅读!

如下:

《童趣》知识点概括

一、填空

1.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作者清代文学家沈复,字三白,号梅逸。

2.全文紧扣题目《童趣》,第一段以“物外之趣”四个字点明主旨,二三四段分别写了观蚊成鹤、神游山林、观虫斗驱虾蟆三件事来具体表现,并分别用“怡然称快”,“ 怡然自得”,“呀然一惊”来表现当时的心情,始终围绕一个“趣”字来写。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童稚zhì拟nǐ作藐miǎO小鹤唳lì怡yí然土砾lì壑hè癞lài虾蟆

三、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1、项为之强 项:颈,脖颈。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 徐:慢慢地。以:用

3、果如鹤唳云端 果:果真,果然。唳:鸟鸣

4、以从草为林 林:树林

5、兴正浓 兴:兴趣

6、方出神 方:正

7、鞭数十,驱之别院 鞭:用鞭子打,抽打。 驱:赶

8、必细察其纹理 细:仔细。察,观察

9、昂首观之 昂:抬。 首:头。之:它,代蚊子

10、为之怡然称快 怡然:愉快的样子

11、物外之趣:超出事物本身之外。

12,明察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13、以土砾凸者为丘砾:小石块,瓦砾

另:解释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或用法。

1.使之冲烟而飞鸣它,指蚊子 2.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它,指蚊子此,这,指蚊子如鹤飞舞的景象

4.观之兴正浓这,指二虫相斗的景象 5.物外之趣的

6.心之所向 昂首观之助词,无实意,取消句子独立性

7.驱之别院它,指癞蛤蟆

四、成语积累:

1、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2、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3、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笨重大的事物。现用来比喻外强中干的事物。

4、风声鹤唳:形容人在非常恐慌的时候,稍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十分紧张害怕,疑神疑鬼。

五、用原文填空背诵。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六、翻译句子。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夏天成群的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叫声,我私底下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2.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原来是一只癞蛤蟆,于是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吃掉了。

3.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

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身心完全沉浸在其中,感到安适愉快而满足。

5.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见到微小的东西必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6.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我昂着头看这种景象,脖子也为此变得僵硬了。

7.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果然它们就像白鹤一样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连声叫好。

8、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9、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

10、故时有物外之趣

所以经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七、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三件趣事:

1把成群的蚊子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用烟喷蚊当作青云观 ——观蚊如鹤

2在土墙的凹凸处定神细视,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神游山林

3见癞蛤蟆吞食二虫,鞭之数十,驱之别院。 ——鞭打蛤蟆

2、这几件事中的童真童趣表现在哪里?

1小——大 如:丛草—树林 虫蚊—禽兽 土块—峰、谷

2丑——美如:蚊虫飞舞—白鹤舞空

3益虫——坏人 如:癞蛤蟆吞食二虫——捉、鞭、驱

3作者是 怎样获得“物外之趣”的?

观察——联想,想象——物外之趣

4、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

5、“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6、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7、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8、“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

恰当。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9、、通过学习本文,你认为如何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只要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动植物,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和想象,就能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和美,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10、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到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11、读完本文你有什么启示?

3、启示: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12、文章记叙了几件事情突出‘“物外之趣”?

答:①夏日观蚊如群鹤舞空拟蚊为鹤,作青云白鹤观

②神游丛草间视丛草为林、虫蚁为兽

③观二虫斗,鞭蛤蟆

13、怎样做一个有情趣的人?物外之趣来自哪里?沈复从小就有如此闲情,以至后来成为文学家,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①热爱生活,细致的观察生活

②丰富的想象,联想 ③富有童心、童趣和好奇心

《〈论语〉十则》知识点归纳

《〈论语〉十则》

一、词语积累、

一常词语

[子]先生,指孔子。[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习,温习、复习、实习。 [朋]同门,这里指 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从。 [不知]不了解。[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省,反省。 [为wèi]替,给。 [谋]谋划,指办事。[忠]尽心竭力。 [交]结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故]指学过的知识。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 [诲huì]教,教导。 [知之]知道它。 [是]此,这。 [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齐]看齐,一齐。[内]指内心。 [善者]指长处。善,好。 [从]跟从,这里指学习。[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弘hóng毅]刚强,勇毅。 [任]负担,担子。引申为责任、职责。 [重]重大。 [已]停止。 [岁寒]寒冷的冬天。岁,指时间。 [凋diāo]凋谢。 [行]奉行。 [其]大概。 [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 想,希望。 [勿wù]不要。[施]加

二通假字、古今字

1. 通假字:[女]同“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2. 古今字:[说]“悦”的古字,愉快。

三成语

[不亦乐乎] 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形容谦虚好学。

二、文学常识

1. 《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三、阅读探究

1. 第一则:

1这一则告诉我们要有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乐趣态度和为人态度个人修养?

①学习方法:学后要时常复习。②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探讨学问。③为人态度:对不了解自己的人,毫不怨恨。

2学后复习本是一件艰苦的事,孔子怎么说是愉快呢?

在复习中巩固了所学,加深了理解,收获增多,这对一个渴求知识和技能的人来说一定是愉快的。

3“有朋自远方来”,孔子为什么会感到快乐?

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投奔自己,向自己学习,且双方可以探究学问,这自然是十分快乐的事情。

4从第三句来看,我们应学习孔子什么美德?

胸怀宽广,为人大度。

2. 第二则:

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

重视品德修养。德乃为人之本,治学之基。一个人首先应该有德,有才无德,其人会遭人鄙视,其才也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却会引起消极的影响。

3. 第三则:

1“温故”和“知新”是否是并列关系?作者强调了什么?为什么?

不是。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孔子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复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 “可以为师”。所以,关键是要“知新”,这就要独立思考。

2“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在学习中要及时温习旧知识,通过独立思考,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新发现,从而将知识融会贯通,增长自己的能力。

4. 第四则:

1这一则阐述了怎样的内容?你从中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

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二者不可偏废。

2为什么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学是基础,只学不思,是死学;只思不学,是空想。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精髓。

5.第六则:

!孔子教育仲由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用现代汉语概括孔子的观点。

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2为什么说谦虚是一种智慧?

首先,谦虚是一种美德。其次,只有谦虚,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为求知和交往等创造良好的条件。

6. 第六则、第七则:

1这两则讲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要善于向一切人学习。既要学习长处,又要借鉴短处,从而反省自己。

2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七则的主要意思。

取长补短。

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 第八则:

1孔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鼓励门人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2曾子为什么要强调“弘毅”?

“弘毅”是刚强、勇毅的意思,只有刚强、勇毅才能接受重任并为之奋斗。

8. 第九则:

怎样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以“松柏”比喻君子。只有在险恶环境下,才能显示出君子的操守。

9. 第十则:

1“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恕”的诠释。

2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

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也可谈其消极成分,略。

四、总结迁移

1. 请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给十则语录归类。

①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学习态度:有朋自远方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2. 新学期又开始了,我校要迎来一批新同学,请你从本文中为学校选择一句话制成欢迎横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 《论语》中含有大量的成语,请再从《论语》中挑选出几个本文外的成语。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4. 又要重新布置班级了,请在本文中选择几条格言,书写成条幅,挂在班级墙壁上。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⑤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5. 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

作为学生不应死学书本,应该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知识点

相关识记:

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

3、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⑨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齐:相同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通“汝”,你。是,这。知,通“智”,聪明。 6、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

7、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刚强,勇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择善而从

三.填空。

1、子曰:“学而时习之,。”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孔子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而无所得。光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会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3、子曰:“见贤思齐焉,。”//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子曰:“三人行, 。 ,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有的缺点时,就应该注意改正。

5、子曰:“ ,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6、子曰:“岁寒,。”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7、子曰:“其恕乎,,。//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讨厌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8、子曰:“由,诲女知乎!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

《世说新语》两则·知识点精析

咏雪

一<课文译评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王凝之妻也。

重点字词

1寒雪:这里指在下着寒雪的季节,即寒冬。2与:跟,和。3讲论:讨论讲解。4文义:这里泛指诗歌文章等的创作与欣赏的理论。5俄而:不久,一会儿。6骤:急。7欣然:愉快的样子。8纷纷:指白雪纷飞的样子。9何所似: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何所似”即“所似何”,宾语前置。10差:差不多。11拟:相比。12未:不。13若:像。14因:乘,通过。15起:飘起。16乐:高兴。17即:就是。18大兄:大哥。

译文:在一个寒冷的雪天,太傅谢安举行家庭聚会,跟他的子侄辈们谈论诗文。不久,大雪下得急了,谢安十分高兴地问:“白雪纷飞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像柳絮乘着大风飘起。”谢安大笑,非常高兴。道韫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王凝之的妻子。

评析:本文客观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虽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由衷地欣赏谢道韫以“柳絮因风起”喻雪,表明了他赞赏道韫的聪敏与才气。

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与:和,跟。2期:约定。3日中:正午时分。4中:即前句的日中时分。5至:到。6舍:放弃。7去:离去。8乃:才。9时年:那年。10戏:嬉戏。11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12不:通“否”。在问句尾表示询问。13待:等待。14非:不是。15哉:语气助词,表感叹。16相:表示一方发出动作<行为,涉及另一方,可不译。17委:丢下,舍弃。18信:信用。19礼:礼貌。20引:拉。21之:代元方。22顾:回头看。

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好同行,约好正午见面,正午过了那个朋友没来,陈太丘放弃等候就离开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嬉戏。那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我父亲等了你好久你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便发怒骂道:“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你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那人感到惭傀,便下车想拉元方和元方握手,元方头都不回地走进自家大门。

评析:本文记元方和来客的对话。主要内容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得为人的道理。从而说明了“信”与“礼”的重要性。

二<需掌握的字

谢太傅fù 柳絮xù 雪骤zhòu 无奕yì女 尊君在不fǒu

五<多义词

1.而

1俄而雪骤:与“俄”构成副词性词组“俄而”,表时间短促,可译为“不久”等。

2相委而去: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然后”等。

2.因

1未若柳絮因风起:介词,可译为“趁”<“乘”等。

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连词,可译为“因而”<“于是”等。《黔之驴》

3.与

1与儿女讲论文义:和,同。《咏雪》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与……相比较。《六国论》

4.乃

1去后乃至:才。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桃花源记》

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就是。《陈涉世家》

六<重点实词<虚词

一重点实词

1.内集:内,这里指家庭内部。集,指聚会。

2.骤:急。

3.纷纷:形容雪花纷飞的样子。

4.差:差不多。

5.拟:相比。

6.期:约定。

7.去:离开。

8.委:丢下,舍弃。

9.引:拉。

10.顾:回头看。

二重点虚词

1.与

与儿女讲论文义:作介词用,可译为“跟”“同”“和”等。

2.而

俄而雪骤:与“俄”构成副词性词组“俄而”,表时间短促,可译为“不久”等。

3.因

未若柳絮因风起:介词,可译为“趁”“乘”等。

4.乃

去后乃至:副词,表示时间相接或在前面的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可译为“才”。

七<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在问句尾表示询问。

八<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动词。今义为日期,名词。

3.太丘舍去:离去。今义为前往。

4.下车引之:拉。今义为引用。

5.元方入门不顾:回头。今义为照顾或顾客。

九<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疑问代词“何”作“似”的宾语,原顺序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2.状语后置句

撒盐空中差可拟。即“于空中撒盐差可拟”,将状语置于谓语之后,处于补语的位置。

3.判断句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王凝之妻子也。古汉语语法中“……,……也”是常见的判断句式,还有如“……者,……也”<“……,……者也”“……者,……”等形式。

4.省略句

①待君久不至,已去。省略主语,应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

②即公大兄无奕女,左王凝之妻也。省略主语,应为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王凝之妻也。

5.感叹句

非人哉!哉,表感叹的语气助词。本句表示强烈愤怒的感情。

十<文学常识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集,已佚。

《世说新语》原为3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载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起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底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十一<背景知识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关于古代小说的说明,最早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世说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全书共3卷,按内容分为36门。

十二<文章结构

《咏雪》

第一层开头到“……讲论文义。”:点明人物和事件发生的环境。人物谢太傅<侄儿谢朗<侄女谢道韫等;环境“寒雪日”“内集”。

第二层从“俄而……”到“……公大笑乐。”:通过一次应答,体现了少年谢道韫的聪颖。

第三层从“即公……”到结束:点明谢道韫的身份。

《陈太丘与友期》

第一层开头到“……去后乃至。”:写陈太丘的朋友失约。

第二层“元方时年……”到“……入门不顾。”:元方以礼责问父友,体现了少年元方机智。

十三<课后习题答案

一1.本题是开放性的,应从整体感知,答案说出“融洽”<“欢快”<“轻松”的意思即可。

文中“儿女”是子侄辈的意思,指家中年轻一代人。现在的“儿女”专指子女。

2.“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就像我们今天称呼“您”一样。“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呼自己的父亲。

第二问是探究性的,学生可发表不同见解。总之,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

二1.俄:常和“而”“顷”等字连用,表示“片刻”的意思。

欣然:然,……的样子。欣然,高兴的样子。

2.拟:比,比拟。

3.未若:比不上。

4.乃:这里是“才”的意思。

5.期:约会<约定。委:舍弃。

三此题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总的来说,应该是“柳絮”比“撒盐”好。因为柳絮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的比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不能给人以美感。另外盐太重,撒盐没有飞雪之飘逸,而“柳絮因风起”则与骤雪神似,美感十足。

《山市》

蒲松龄

译文: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三、文学常识积累

1、本文选自 ,作者 ,字 ,一字 ,号 ,世称“ ”, 代 家。

答案:《聊斋志异》 蒲松龄 留仙 剑臣 柳泉居士 聊斋先生 清 文学家

2、《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鬼怪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他称是他的“孤愤之作”。“聊斋”是他的书房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它被称为“我国古代短篇小说之王”。

“山市”即山中蜃景,它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古人误以为是蜃吐气而成,所以叫蜃景。

四、字词句积累

一、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

奂山邑八景之一高插青冥

碧瓦飞甍高垣睥睨逾时

倏忽如拳如豆 连亘六七里直接xiāo汉

窗fēi皆洞开则黯然piāo miǎo山上人烟市肆sì

念近中无此禅院chán

答案:huàn yì míng méng yuán bì nì yú shū gèn

霄 扉 缥 缈

二、重点字词解释

1、然数年恒不一见 2、高插青冥 3、无何,见宫殿数十所

4、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5、高垣睥睨, 6、连亘六七里

7、居然城郭矣 8、堂若者,坊若者 9、城市依稀而已

10、惟危楼一座 11、直接霄汉 12、则黯然缥缈

13、或凭或立 14、倏忽如拳如豆 15、逾时,楼渐低

16、见山上人烟市肆

答案:1、经常 2、青天,天空 3、不久,不一会儿 4、屋檐;明白 5、高墙

6、连绵不断 7、城市 8、厅堂;街巷 9、隐隐约约 10、高

11、云霄和天河 12、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13、靠着 14、突然

15、过了一会 16、店铺

三、通假字

1、一切乌有: 同 译为:

2、裁如星点: 同 译为:

答案:1、“乌”同“无” 没有

2、“裁”同“才” 仅仅

四、重点句子翻译

1、然数年恒不一见

2、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3、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4、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5、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6、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答案:1、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

2、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

3、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

4、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5、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

6、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

五、一词多义

1、若:中有楼若者 若为佣耕若听茶声然

2、顾:相顾惊疑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元方入门而不顾

3、一:惟危楼一座 或凭或立,不一状 上下一白 《湖心亭看雪》

4、然:尘气莽莽然然数年恒不一见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答案:1、好像;你;好像2、看;难道;回头看3、数词,一;统一;全,都

4、------的样子;可是;这样

六、文言句式

1、判断句式: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译为: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

2、省略句式: 1、“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等于“他们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译为: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

2、“始悟为山市” 等于“始悟这景象为山市”。 译为: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

3、“与同人饮楼上” 等于“与同人饮于楼上”。 译为: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

七、词类活用

1、窗扉皆洞开 洞:名词作状语 译为:像洞一样

2、逾时,楼渐低 低:形容词作动词 译主:降低

八、古今异义词

1、高垣睥睨 睥睨:古义: 今义:

2、惟危楼一座 危:古义: 今义:

3、或凭或立 或: 古义: 今义:

答案:1、睥睨:古:指城墙上呈凸凹形的矮墙;今:斜着眼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2、危:古:高,高耸;今:危险

3、或:古:有的;今:连词,或者

九、用原文回答:

1表现山市独特的句子是:

2说明山市罕见的句子是:

3能够表现所见景物不是实景,而是山市的句子是:

4能够证明山市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虚构的句子是:

5初见山市目击者的心理反应:

6总写山市的恢弘气象的句子是:

7写出危楼清晰的原因的句子是:

8能表现奂山山市面积之广大的句子是:

答案:1、邑八景之一也

2、然数年恒不一见

3、念近中无此禅院

4、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

5、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6、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

7、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8、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五、内容及写法理解

1、作者描绘山市是以时间顺序来写的。三个阶段:1、初现阶段:从孤塔到宫殿的出现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如若问整个过程还有个4、消失阶段

2、本文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比喻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夸张孤塔耸起,高插青冥排比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作用:使文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3、文章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结尾照应开头,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一、文学常识:1、《智子疑邻》节选自《韩非子•说难》,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他著有《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道理,富有说服力。其中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于世。

2、《塞翁失马》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等著。《淮南子》思想上接近道家,同时又吸取了儒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成为一部杂家著作。如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都通过这部书的保存而流传至今。

二、字词解释:

1、一词多义:①亡: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 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

②之:其邻人之父亦云/近塞上之人/近塞之人/此独以跛之故助词,的

人皆吊之/人皆贺之代词,他,代塞翁

③而:暮而果大亡其财表修饰 而疑邻人之父表转折,却

马无敌亡而入胡/堕而折其髀表承接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丁壮者引弦而战表修饰

④富:宋有富人富有的 家富良马有许多

2、古今异义:①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古;死亡今。

②居一年:经过古;居住今。 ③死者十九:十分之九古;数字十九今。

3、词类活用:①智子疑邻:智,形容词作动词,以……为聪明。 ②天雨墙坏:雨,名词作动词,下雨。

③暮而果大亡其财:暮,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④家富良马:富,形容词作动词,有许多。

三、内容理解:

1、《智子疑邻》说明了什么道理?或其寓意是什么?

点拨:寓言的本意是:向别人进言,要注意自己跟听言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如果从积极方面就可以引申为: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或:教育人们不可因人废言, 要看意见正确与否。

2、《塞翁失马》说明了什么道理?或其寓意是什么?

点拨:寓言用一连串事实来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或: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

七、课外拓展:

1、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出自于《塞翁失马》此篇。

2、《塞翁失马》这则寓言故事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那么这对我们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态度有什么积极的启示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启示:1祸福可以转化,不要静止地看待;学会在祸中看到福,从祸中考虑到怎样求得转化,不要消极悲观,或者在福中看到祸,加以戒备。2多一些应付不测之变的准备;一旦面临祸患,可以处变不惊,可以减少后悔。这也是一种成熟生活态度的养成。

3、关于寓言: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分享各种行业知识与经验、学习资源交流平台,知识让你的眼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