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答题方法速记歌谣

人气:271 ℃/2023-01-22 04:55:20
【导读】 中考语文答题方法速记歌谣,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其实中你中考语文答题也是有公式可循的,可是你都知道语文答题都有什么方法吗?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是的详细内容,供大家参考!1.阅读、赏析速记歌谣“标题”要看好,答题用得着。别看几个字,文章全笼罩。有无双...

其实中你中考语文答题也是有公式可循的,可是你都知道语文答题都有什么方法吗?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是的详细内容,供大家参考!

1.阅读、赏析速记歌谣

“标题”要看好,答题用得着。

别看几个字,文章全笼罩。

有无双关意,需要细推敲。

可否作线索,联系全文找。

人事物景境,“解题”是法宝。

“开头”属总起,千万别小瞧:

开宗明义引话题,文章感情定基调;

有无伏笔要留心,读到后面就知晓;

环境描写是渲染,烘托气氛很重要。

“中间”是过渡,

上下承上启下有关照;

呼应开头或题目,

层层深入有高招。

疏通文意找观点关键词、中心句、中心段等,

人物描写正正面、侧侧面瞧。

论证方法例证、引证、喻证、正反对比论证等集于此,

两种论据事实、道理要记牢。

写人、叙事讲细节,

形象、过程都重要。

看清“题干”莫慌张,

“指代”内容前后文章中的“有效空间”找。

倘若还有其它项,

根据情况另支招。

分析“结尾”有门道,以下字句要记牢:

卒章会显志,篇末需点题;

情感主题可深化,首尾呼应有深意;

统摄全篇字节俭,当心文末双关语。

“表达方式”属写作,

阅读分析用得着:

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五法记得牢。

“修辞手法辞格”最简单,

答题也是得分点:

比喻、拟人和排比,

对偶、加三反反问、反复、反语,

设问、互文与夸张,

另有借代和双关。

“写作表现手法”不简单:

借景抒情很常见;

托物言志经常有;

咏史抒怀找观点;

动静结合想反衬;

象征手法笼全篇;

借古讽今需用典;

虚实相生莫看偏;

直抒胸臆有来由,

出身、境遇想周全。

“赏析手法”与此同,

以上概念记心间,

对比鉴赏找“异、同”,

另加词语很划算:

语言风格也可赏,

对比、烘托衬托或反衬不嫌烦;

花鸟虫鱼山水木,

人事寓意在里边;

内容形式均考虑,

意象、意境蕴主观。

文后“注释”要看清,可能就是得分点:

时间、背景有交代,思想、情感寓其间;

生僻字词有诠释,疏通文意主旨显。

【例1】巴金有一篇标题为《灯》的散文,根据第1条和第8条可以看出:“灯”字在文中贯串始终,毫无疑问是起线索作用的;而联系文后的写作时间第8条,可以得知写作背景为抗战时期,由此看出“灯”这个标题具有双关意义,它暗示“光明与希望”;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的开头有“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的自然环境描写,联系全文可知语意双关,暗示中国极左政治已经成为过去,农民生活开始好转,同时它还渲染出一种令人感到温馨的喜剧氛围。

【例2】艾青的自由体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其开头一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在诗中所起的作用可照应第2条方法:为全诗奠定悲苦、忧郁、愤激的感情基调;同时它也是环境描写,作用是:渲染苦难、悲凉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压抑愤懑的心理情绪;此外,这句话在诗中出现了四次,又可照应第6条中的修辞手法——反复,而反复的作用则是用以突出强调某种状态或某种感情,究竟是突出强调什么内容,只要联系上下文来考虑,答案就不言自明。

【例3】恩格斯的演讲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有不少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比如:“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正因为这样,所以……”等等,可根据第3条来验证;过渡句中的代词“如此”、“这”、“这样”所指代的内容也可根据第3条方法在文中找到。

【例4】根据第7条分析作家林希的散文《石缝间的生命》,其间所描写的石缝间的小草小花在文中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严酷的生存环境与顽强的生命力进行对比,衬托出生命力的不可扼制,从而深化了本文的主旨;再用第7条方法来分析宋代王安石的五言绝句《梅花》,便可得知答题时一定不能就事论事,诗歌中的花鸟虫鱼和山水树木一般都有人、事方面的寓意,这首诗中的梅花就是用来托物言志的,它象征着作者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情操。

2.文言知识速记歌谣

“词性词类”总共十二种,

实词、虚词分两边:

名动形、数量代;

助叹拟、副介连。

文言虚词另有“兼兼语”:

盍何不诸之于、之乎叵不可,另加焉于此、于之、于何

“词语活用”别发懵,

词性区别在句中。

名、动、形,可互变,

使动、意动很常见。

名名词形形容词如若带宾语作及物谓语,

断定“活用”不迟疑。

“特殊句式”有四招:判断、被动、省略、倒倒装。

“语序倒装”记歌谣:一前宾语前置、

二后介词短语后置、定语后置、

主谓倒倒装。

“一词多义”功夫深,做题尤其要留心。

语境语意紧联系,译成“白话”好区分。

“语意关系”有两句,

其实就是找“关联”:

并并列、承承接、递递进;

假假设、因因果选选择;

另有转折与条件。

“评价人物”要分项,

“性格、政绩”是两样。

施动主语、受动被动者别搞混,

时间、地点要看准。

概括“形象”讲客观,

言简意赅求节俭。

“文言知识”容易混淆的现象

【例1】焉,可作代词、助词和兼词,有时不好辨认:

①代词,相当于“之”字,如:“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②疑问代词,怎么,如:“焉足道邪!”《史记·司马相如传》

③助词,呢,如:“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④兼词,于此,在这里,如:“青麻头伏焉。”《聊斋志异·促织》

⑤兼词,于之,向他,对他,如:“使皇武子辞焉。”《殽之战》

⑥兼词,于何,在哪里,表疑问,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例2】词语活用是考卷中经常出现的题型,根据第2条,举数例区分:

①名词带宾语,活用为动词:“名我固当”中的“名”字,是动词“称呼”之意。《种树郭橐驼传》

②形容词带宾语,活用为动词,一般为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美”字,在本句中是意动用法,“以……为美”,或“认为美丽”的意思。《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通常情况下,只要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那么就可以判断为“使动”用法:“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的意思是“这里的英雄传说和文化古迹也足以使世俗之人称快”,所以“称快”二字属动词的使动用法。《黄州快哉亭记》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中的“从”字亦属使动用法,意为“使……跟从”。《鸿门宴》

④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现象也很常见,根据语境将其译成白话就一目了然:“身披坚执锐”中的“坚”和“锐”二字,译出来应该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形容词直接加中心语即可贯通文意。《赤壁之战》

⑤另有一种现象可归为动词的“为动”用法:“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中的两个“哀”字,即是“为……而哀叹悲哀”的意思。《阿房宫赋》

现代汉语中常见的“殉职、殉难、殉情”等词语中的“殉”字,也属于为动用法,意思是“为……而死牺牲”。

【例3】第5条的意思是:古文中有些复句常常没有关联词,考生须根据两个分句之间的“语意关系”自己加上关联词,从而判断它们之间属于什么关系,例如:

①并列关系,可给分句加“又……又……”或者“一会儿……一会儿……”来表示:“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种树郭橐驼传》

②转折关系,可加“却”或者“然而”等表示其语意上的转折,以强调后者:“吾问养树,得养人术。”《种树郭橐驼传》

③假设关系,加“如果……就……”便可疏通文意:“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因果关系,加“因为……所以……”来表示前因后果:“赵王恐,不敢不献。”《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条件关系,加上表限定的关联词语“只要……就……”使文意贯通:“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始得西山宴游记》

【例4】方法第6条是针对某些考生的马虎粗心而编写的,以《寇准传》为例:其中“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耶?’”一句是表现寇准为人诚实的性格;其中“准曰:‘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一句则是表现寇准在执政用兵方面的智慧和政绩。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分享各种行业知识与经验、学习资源交流平台,知识让你的眼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