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历史>正文

历史几次通货膨胀:近代史上的四次大规模通货膨胀

人气:273 ℃/2023-12-15 09:34:06

一、1921~1924的魏玛共和国(德国)

1.沉重战争赔款,导致德国经济不堪重负。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版图产生极大影响,当年强大的奥匈帝国一分为二,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出现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大的影响,就是德国。一战结束的时候德意志帝国崩溃,新成立了民主共和国,由于宪法制定于歌德的故乡魏玛,于是这个共和国又称为魏玛共和国。

作为战败国,根据《凡尔赛合约》,协约国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共需赔偿2260亿马克(约合113亿英镑)且以黄金支付,德国政府需要支付1320亿金马克的赔款,相当于9.6万吨黄金。但到1929年,这笔赔款被减少到1139.5亿金马克,必须在59年内付清。

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法国;萨尔煤矿区划归法国开采15年;莱茵河以西的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承认奥地利独立;德国所有海外殖民地被分让给其他协约国,等等。

据统计,德国由此共损失了13.5%的领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16%的煤产地以及半数的钢铁工业。在协约国看来,只有这样才能惩罚这个战争首犯,才能避免欧洲大陆上再次出现一个强大的德国。

不过也并非所有人都这么认为的,在巴黎和会上,战胜国英国的代表团里就有一个人对《凡尔赛和约》过分苛刻的条款十分不满,这个人就是我们熟悉的那位著名经济学家、宏观经济学的开创者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他当时是英国财政部的首席代表。凯恩斯回到英国后,于当年写了一本名为《和平的经济后果》(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Peace)的著作,阐述了自己对于德国赔偿问题的不同看法。凯恩斯认为,各国政治首脑只顾从德国身上占便宜和趁火打劫,高额的战争赔偿款是德国完全无法负担的。这样的和约只会摧毁德国经济,而世界将会再次受到威胁。世界大战起源于匮乏,但不应该终结于掠夺,我们应该让欧洲人在废墟上建立一个新的欧洲。

当然,没有政治家们愿意听他这番“鬼话”,他们恨不得让战败国永远不得翻身。但是凯恩斯这本书在欧洲却大受欢迎,特别是在战败国赢得了大量读者,因为他们亲历了和平协约对家乡的摧残。这其中就有一位来自奥地利的年轻人,他比凯恩斯小16岁,在读了《和平的经济后果》之后,他对凯恩斯充满了敬意,这个人就是后来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后来哈耶克来到英国研究经济学,不过逐渐与凯恩斯的经济学观点出现分歧,并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论战,这是后话。

事实也证明,《凡尔赛和约》并未产生协约国预期的效果。首先发生的事情就是,德国经济崩溃了。

2、鲁尔危机重创德国经济,是德国通胀的直接导火索。

1922年底,赔款委员会宣布,德国没有按时交付煤和原木,法国和比利时军队于1923年1月开进了德国鲁尔工业区,鲁尔危机重创德国经济。

首先,战争过后德国本以就饱受摧残,经济出现衰退,财政收入锐减。而上面提到的《凡尔赛和约》又要求德国支付大量赔偿款。由于无力承担这样的政府支出,魏玛政府选择开动印钞机,大量发行纸币,希望能够减轻国家债务负担,刺激经济。

第二,要想避免严重的通货膨胀的出现,根本的办法还是发展经济,一旦经济能够出现增长、政府财政收入增加,那么许多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但是德国最重要的经济核心地带鲁尔区被协约国占领,自然资源(如萨尔煤矿)也被割让给战胜国,这使德国失去了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以上两点应该是最重要的原因,其他原因还包括战后的贸易逆差、不稳定的政治体制等。

总之,在魏玛政府的失败政策以及外部压力之下,凯恩斯当年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德国政府为了支持鲁尔区的工人罢工,印发越来越多的纸币。1923年底,德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马克变得一文不值。

1919年,德国全年的货币发行量约为500亿,到了1923年,德国货币发行量达到无以复加的天文数字5万亿亿,物价上涨200亿,一美元可以兑换42000亿,货币连纸都不如。

一沓沓的钞票给小孩砌墙玩

1921年1月,德国的一份报纸是0.3马克,到了1923年9月,报纸的价格已经是1000马克;10月份,真正的超速膨胀开始了:10月1日,一份报纸价格2000马克;15天后,一份报纸12万马克;又过了15天,达到了100万马克;又过10天,报纸的价格已经达到500万马克。直到11月17日,一份报纸售价已经是7000万马克。1923年,德国的通货膨胀率每月上升2500%。

当时的工薪阶层,薪水是按天发。而且每天可能发不止一次。因为到了傍晚,一块面包的价格可能就等于早上一幢房子的价值。老板还特别有人性的允许工人轮流请假去买杂货,因为物价每时每刻在涨,上午的薪水下午就不够使了。于是有人领了工资就抱着冲向商店,结果他在门口摔了一跤,等他爬起来时,手里的钱已经不够买他要的东西了。

这次通胀有多严重呢?我们来看这个表格:

(来源:Hyperinflation of the Weimar Republic in 1923 Germany)

德国流通的货币“马克”(全称是“纸马克”Papiermark)从1914年到1923年的贬值情况。

第一列是1金马克(金马克Goldmark是德国1873年到1914年使用的货币)兑换马克的数量,从1914年引入新版马克代替金马克时候的1:1,到1923年11月初已经变成1:100,000,000,000(一千亿)。

第三列是寄一次信件需要多少马克。1918年初只需要0.15马克,到了1923年寄信就得花一亿马克。

最后一列则是美元对马克的汇率。1914年1美元等于4.2马克,但1923年马克已经贬值到了1美元等于420,000,000,000马克(4200亿)。

这些数字后面有多少个零其实已经不重要了,马克已经贬值的如同废纸。而且确实,这些纸币真的被当做废纸使用了。

这是普通民众的生活,而对整个国民经济更是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先看一下股票市场,政府印钞票通常会推高股票指数。德国股票指数在1917年刚刚超过100点,到了1923年直接超过了10万亿点。

据统计,以1923年底为例,德国境内的货币流通量是战前的1280亿倍,与之相应的物价指数经过螺旋式上升之后达到战前的1.4万亿倍。[[美]唐.帕尔伯格:《货币通胀的历史与分析》,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71~73页。] 众多中小企业破产倒闭,农场主不愿卖出粮食,许多地区出现“工不如商,商不如屯”的局面。此外,社会两极分化日趋严重,一方面,垄断资产阶级通过降低工人工资和出口贸易等方式大发“战争财”,另一方面,大批工人失业,居民难以维持日常生活,仅有的储蓄也都被剥夺。

这场超通胀虽然没有让共和国完蛋,但是给德国人造成了深刻的记忆。首先最受打击的是中产阶级。因为大资本家和农场主占有生产资料,所以在通胀中受影响有限。产业工人又没什么财产,发一百花一百,发一亿花一亿,也无所谓。中产阶级就可怜了,因为中产阶级是存钱攒钱的主力,基本上被国家洗劫了。于是中产阶级对民主共和国的支持变得动摇了。

而劳动力市场同样产生了较大波动。下面这张图是德国勃兰登堡州地区的就业人数(不过缺少数量单位),蓝色是原始数据,橙色是剔除了季节影响的数据。从20年代末开始就业率出现下滑,到了1932年跌落到了谷底。虽然这一数据是恶性通胀发生之后,但我想就业率的下滑与通胀导致的经济崩溃存在紧密联系。

到了1923年,德国政府终于想出了办法暂时缓解了这场恶性通货膨胀。主要的措施是发行新货币,代替旧版马克,汇率为一个新货币单位等于一万亿老版马克。同时政府控制货币发行量。此外经过与一战战胜国的协商,德国的战争赔款得到削减。其实根据《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德国的战争赔款并不是以德国市面上的马克来偿还的,所以通货膨胀并不会导致赔偿款的贬值,但是一个经济临近崩溃的德国对于战胜国来说终究不是什么好事,在这一点上政治家的觉悟要远远低于凯恩斯。

不过欧洲政治家的反应还是太迟了,这场经济危机让魏玛共和国元气大伤,人民群众的不满和失望情绪到达极点。恶性通货膨胀最大的受害者当属德国的广大民众,他们苦心积累的马克变得一文不值,财富直接归零。民众最失望的时刻,也正是新的政治势力野蛮生长的好时机,这次登上历史舞台的就是纳粹。在魏玛共和国后期的30年代初,纳粹党迎来了扩张的黄金期,他们告诉人们,纳粹党会让德国的经济重新复苏,会让人们重新得到工作,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们再回头看一下上一张关于劳动力市场就业率的图表,30年代初也正是就业率的最低谷,纳粹党的这套宣传十分有号召力,而且不要忘了,纳粹党的全称可是“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 NSDAP),仅仅这个名字就对劳苦大众有足够的吸引力了。果然,在1933年,纳粹党通过选举上台执政,德国开始了一个更加黑暗的时期。而当初协约国企图通过《凡尔赛和约》限制德国的计划彻底落空,反而迎来了另一场规模更大的世界大战。凯恩斯一语成谶。

这场超级通胀灾难最后止于政府行动和美国支援。政府最终决定重拾信誉,以土地担保发行新货币。

同时,美国道威斯计划成功的拯救了欧洲经济。魏玛共和国不但没有在1923年崩溃,而且欣欣向荣

直到1929年世界金融危机。这中间的几年被称为金色的20年代。

用马克糊风筝

虽然我们不能简单的把纳粹上台归因于这场经济危机,但这次恶性通胀对于纳粹的崛起多多少少起到了助推作用。此外,这次恶性通胀的另一个更加长远的影响是,德国人自此之后对国家的货币政策慎之又慎,因为那次通胀的恶果实在是太过刻骨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中央银行”、“保持币值稳定”作为核心准则被刻在了德国经济体系当中,政府绝对不允许利用货币政策滥印钞票来刺激经济,德国联邦银行作为中央银行拥有独立的地位。后来到了世纪之交的20世纪末,欧盟建立起统一的货币市场,引入欧元并建立了欧洲中央银行。欧洲央行就是根据德国联邦银行的模式建立的,在之后的数年时间里都坚持绝对的独立性。

不过后来欧洲央行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欧洲债务危机发生后,欧洲央行在2011年决定购买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国债,帮助两国度过难关。这一政策意味着欧洲央行要间接开闸放水,向市场注入欧元,这与德国一贯坚持的原则完全不符。所以时任欧洲央行首席经济学家、欧洲央行执委会成员的德国人Jürgen Stark提出辞职,以示对该政策的******。同时,德国央行也时不时的对欧洲央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提出批评意见。但实际上这些******并未取得期待的效果,特别是在意大利人德拉吉上任欧洲央行主席后,推出了欧洲版量化宽松政策。印钞机已经开动,欧元基准利率如今已下调至0%。未来会怎么样,我们只能让时间给出答案了。

搜索更多有关“历史几次通货膨胀:近代史上的四次大规模通货膨胀”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