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明清科举相关制度:明清时的科举制度

人气:120 ℃/2023-12-17 17:08:27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历代统治者为众多莘莘学子描划的一幅美好蓝图,而参加科学举就是实现这个美蓝图的最主要的途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选官取仕制度,始于隋朝(公元587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除,达1300多年。科举制度到明清时期日趋没落,也是最成熟、最完备的时期。本文以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为例,试述学子参加科举的几个阶段。

一、科举考试前的选拔考试——童试。

童试,就象是正式科举考试前的一场选拔赛,童试不过关,就没有资格参加科考。参加童试的学子,称为“童生”,童试没有年龄限制,可以考多少次,考到六、七十岁的人也大有所在,只要童试不过关,就是七十老翁,一律称为“童生”。

童试分为三个阶段:

(一)县试。由县官主持,在每年的2月举行。县试考中,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考试。

(二)府试。由知府主寺,在每年的4月举行。府试通过,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考试。

(三)院试。由各省的学政主持。 学政即"提督学政", 主管一省教育科举,俗称学台 ,与按 察使属同级别,正三品。是由朝廷 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 ,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

院试合格的学子,称为“秀才”(生员、庠生),被送入府、州、县的学宫学习,俗称“入学”或“进学”。

只有秀才身份的人,才有参加科举的资格。

二、科举考试的三个阶段

(一)乡试(又叫“大比”)。具有秀才身份的人可以参加乡试。乡试在各省的“贡院”。由皇帝选派的正、副主考官主持。考试时间,每三年一次,于子、卯、午、酉年的农历八月,正值秋天,所以称为“秋闱”。

乡试要考三场,分别在八月的初九、十二、十五日 。乡试录取者就是“举人”,举人的第一名称为“解元”(唐伯虎就是乡试第一名,所以称为唐解元)。成为举人,就取得参加下一阶段科考的资格,也可直接简任县及县以下的官员(《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后,地方上的绅士纷纷送钱送物,就说明是举人身份的高贵)。

(二)会试。会试在京城,由礼部主持。也是三年一考,考期在乡试的次年春季三月份,也是考三场(初九、十二、十五),所以和称为“春闱”。会试考中者称为“贡士”,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三)殿试。殿试由皇帝主持,在紫禁城的保和殿进行。时间多在农历四月份。考中者称为“进士”,在长安街用黄纸发榜,所以称为“金榜题名”。由于殿试由皇帝主持,所以取得进士资格的人非常尊贵,称为“天子门生”,就是皇帝的学生的意思。殿试共录取三甲(三个等级):

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出身”(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取得进士资格后,可以进入翰林院工作,或者到简任京官和地方官。其中,进入翰林院被认为很尊荣的事,因为入阁拜相的几乎全部是翰林院的学士,所以《明史 选举志》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

三、科举考试的“连中三元”

如果一个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中第一名(即获得“解元”、“会元”、“状元”称号),就叫“连中三元”,这是读书人的最高荣誉。据有史可查的资料,自有科举直到消亡,连中三元者仅14人。

中国历史上共有多少位状元?据史载,第一名状元,是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孙伏迦,最后一名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刘春霖,共有状元503人,其中最有名的,是南宋的文天祥。

文天祥画像

搜索更多有关“明清科举相关制度:明清时的科举制度”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