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现代诗阅读分享跨越百年的诗篇 现代诗阅读分享跨越百年的诗篇

人气:297 ℃/2024-04-11 23:26:55

今日分享那些读罢,怦然心动的中国现代诗。因为一句诗而读了整首诗,因为一首诗而了解了一个诗人,因为一个人而读了整部诗集。你有类似的经历吗?

写在前面

想必现在依然有很多国人对现代诗嗤之以鼻,又或者在传统诗歌面前,接受不了现代诗的格式和语言,故而很少涉猎现代诗歌领域。我一开始也无法接受现代诗,觉得中国诗就应该是古典诗歌的样子,认为现代诗都是“伪诗”,是西方对中华文化渗入的产物。不过后来我改变了自己的对现代诗的看法和观点,现在的我认为现代诗也是汉语体系下的一种诗的形式,是诗歌王国里的一员,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就像唐诗宋词元曲那样的变迁。那我为什么会改变思想观念呢?简单说就是被现代诗歌的魅力所折服。

1.《蕙的风》(1921年)

作者:汪静之


是哪里吹来

这蕙花的风——

温馨的蕙花的风?

蕙花深锁在园里,

伊满怀着幽怨。

伊底幽香潜出园外,

去招伊所爱的蝶儿。

雅洁的蝶儿,

薰在蕙风里:

他陶醉了;

想去寻着伊呢。

他怎寻得到被禁锢的伊呢?

他只迷在伊底风里,

隐忍着这悲惨而甜蜜的伤心,

醺醺地翩翩地飞着。


此诗是一首颇具象征意义的爱情诗歌,呈现了诗人对爱情的热烈剖白。在诗人眼中,苦苦思恋的爱人是被“深锁"中的“蕙花”,以对“蕙花”的描写,来揭示两个相爱的男女,因着种种世俗的羁绊,被强行阻隔,不得相见而产生的痛苦,表明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对爱人的赞美。全诗清新自然,感情真挚,蕴含着朦朦胧胧的情意,含蓄、深沉、委婉,别有一番韵味。

诗人简介

汪静之(1902.7.20—1996.10.10),安徽绩溪人。农工党成员,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诗人。1921年入浙江师范学校求学,随后与冯雪峰、柔石、朱自清、叶圣陶等成立“晨光文学社”。同年在《新潮》《小说月报》《诗》《新青年》等杂志发表新诗,1922年与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创立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新诗团“湖畔诗社”。同年出版诗集《蕙的风》。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1921年9月3日,当时的汪静之刚入学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与湘女傅慧贞(杭女师三号美女)已经山盟海誓,因女家棒打鸳鸯而分手。《蕙的风》是写给傅慧贞的情诗,蕙慧谐音。

这一时期的诗人,由于深受“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与其他“湖畔诗人”一样,写诗都以抒情短诗为主,主要表现新文学运动初期刚刚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天真烂漫的青少年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对幸福爱情的憧憬,独具一种单纯、清新、质朴的美。


2.《偶然》(1926年)

作者: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此诗主要是诗人对人生、情感的深切感悟,诗人于其中表达了对爱与美的消逝的感叹,也透露出对这些美好情愫的眷顾之情。此诗并非只是一首简单的爱情诗,它更是一首对人生的感叹曲,充满情趣哲理。全诗两段十行,上下节格律对称,不但珠润玉圆,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意溢于言外。

诗人简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诗人,新月诗社成员、景星学社社员。其在剑桥两年学习生活中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政飞机北上,途中因大雾弥漫,飞机触山,不幸罹难。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1926年5月,乃是诗人徐志摩偶遇林徽因于伦敦时所写,昔时徐志摩偶识林徽因,燃起爱情之火、诗作之灵感,一挥而就有此佳作。初载于同年5月27日《晨报副刊·诗镌》第9期,署名志摩。这也是徐志摩和陆小曼合写的剧本《卞昆冈》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词。此诗主要是诗人对人生、情感的深切感悟,诗人于其中表达了对爱与美的消逝的感叹,也透露出对这些美好情愫的眷顾之情。


3.《你是人间的四月天》(1934年)

作者:林徽因

——一句爱的赞颂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此诗首先是写出“四月天”这一意象,以春风轻灵、春光明媚、春色多变等四月天的季候特征;第二节至第四节则分别以四月天中各种不同的具象来比喻生活中的各种画面;最后诗人直抒情意,概言“你”就是“爱”,就是“暖”,就是“希望”。全诗以诸多意象为喻,书写细腻柔丽的情愫,表现出轻盈优雅之美,同时其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中国诗歌传统中的音乐感、绘画感与英国古典商籁体诗歌对韵律的追求完美结合,是一首可以不断吟诵、不断生长出新意的天籁之作。(轻盈温润的文字流转于唇齿间,身心都得到羽化般的享受)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诗人简介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徽音,汉族,祖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福州),出生于浙江杭州。林徽因是清华大学教授,为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作家,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杰出女性” 。1920年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获美术学士学位。 后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1928年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1937年与梁思成圈阅批注中国营造学社藏本《大唐西域记》,发现唐代建筑——五台山佛光寺。解放后,林徽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和景泰蓝工艺革新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4月的《学文》1卷1期上。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二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

梁从诫先生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对于这首诗的创作意图,梁先生说得很客观。故这首诗一方面是一首情诗,是为已在天国的徐志摩而作。另一方面,林徽因是一个母亲,有着对孩子强烈的母爱,为孩子写一首这样轻快灵动的诗也是绝对可能的。

(笔者觉得林徽因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其内心的情感是复杂,毕竟那个对她影响颇深的诗人在前几年以一种令人痛心的方式离开了,想要对此事释然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而今儿子的出生——一个新的生命的诞生,令她有了喜悦,有了希望,她或许幻想着那个“完全诗意的信仰的人”已转世,如她孩儿一般轻灵喜悦。就如着四月天带给她无尽的温情与幸福)(个人观点当不得真)


4.《断章》(1935年)

作者: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诗人将人生哲理与诗歌意象融合起来,表现了自己对宇宙和人生的探求;在技巧和形式方面,诗人融会了传统的意境和西方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形成了自己的现代诗风。

从不写情诗,却因她破了戒

诗人简介

卞之琳(1910年12月8日—2000年12月2日),生于江苏海门(今属江苏南通),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1949年回到北京后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等职。卞之琳是推动中国新诗由提倡格律的新月派向现代主义诗歌过渡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作既讲究音节的整饬、文字的洗练,更注重感觉的新鲜、想象的独特,富于象征意味。名篇有《断章》《投》《鱼化石》等,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创作背景

《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作者曾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可见诗人主要希望表现一种相对关系,因而创作了此诗。


5.《我爱这土地》(1938年)

作者: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诗人简介

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真名蒋海澄(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现当代文学家、诗人、画家。 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艾青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创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17日,发表于同年12月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便写下了这首诗。


6.《我用我残损的手掌》(1942年)

作者: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

那里,永恒的中国!


这首诗的构思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诗人注意和想象中国被沦陷的土地,把无限的痛苦与深切关注的感情都贯注于“残损的手掌”上;第二部分依然是在想象中进行的,诗人以无限的温柔和全力描摹,使爱国主义感情得到升华。全诗内容坚实崇高,情绪高扬阔大,语言明朗鲜活。

雨巷诗人,绛色的尘埃

诗人简介

戴望舒(1905年11月5日-1950年2月28日),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省杭州市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为“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创作背景

《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是戴望舒在1942年7月3日写的。时值抗日战争的中段,1942年4月,诗人在香港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被投入监狱,受尽严刑拷打。1942年7月,诗人获保释,摸着自己的遍体鳞伤的身体,联想到祖国的河山何尝又不是如此。作者怀着对外族侵略的痛恨愤慨,对祖国和人民的同情爱怜,饱蘸感慨,于是写下了这如泣如诉的诗篇。


7.《错误》(1954年)

作者: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全诗以江南小城为中心意象,写出了战争年月闺中思妇等盼归人的情怀,寓意深刻,是现代抒情诗代表作之一,被海内外多次收入教科书。(以白话文写出中国古典诗文的美,谁说现代诗不是中国诗)

中国的中国诗人

诗人简介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宁河,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当代诗人。台湾中与法商学院(现台北大学)统计系毕业,东海大学荣誉讲座教授暨驻校诗人。

创作背景

郑愁予自述该诗源自童年的逃难经历,他小学时,抗战就全面爆发开始了,父亲从陆军大学受训后一毕业就被送到湖北抗战前线,调去襄阳张自忠的部队,他则跟随着母亲经历过各种逃难,一路上看到很多伤兵;1948年12月,他到江南的一个村落,那里唤起了他童年时期逃难的记忆,有关炮车,有关战马的马蹄声,他把这些冒出的经历艺术化,写成了《错误》。这首诗的主角就是以郑愁予母亲为原型的。

8.《众荷喧哗》(1976年)

作者:洛夫

众荷喧哗

而你是挨我最近

最静,最最温婉的一朵

要看,就看荷去吧

我就喜欢看你撑着一把碧油伞

从水中升起

我向池心

轻轻扔过去一拉石子

你的脸

便哗然红了起来

惊起的

一只水鸟

如火焰般掠过对岸的柳枝

再靠近一些

只要再靠我近一点

便可听到

水珠在你掌心滴溜溜地转

你是喧哗的荷池中

一朵最最安静的

夕阳

蝉鸣依旧

依旧如你独立众荷中时的寂寂

我走了,走了一半又停住

等你

等你轻声唤我

这是一首就物言情的诗,诗人将他所描绘的那朵荷花从“众等”中独立出来,并赋予它人的情态,一步一步予以精妙的到画,以达到传神而清新宜人、活灵活现的效果,做法高妙。

诗人用拟人”“移情”等手法,使荷有了“最静,最最湿婉”的情态,有了“得看一把碧油伞/从水中升起”如少女般亭亭的情态,有了“你的脸/便哗然红了起来”约绣盖。写荷而写其神,结束“等你轻声唤我”,痛人傻语。将自己融入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同时也将读者代入进去。

诗魔

诗人简介

洛夫(1928年5月11日—2018年3月19日),原名莫运瑞、莫洛夫,笔名野叟。国际著名诗人、世界华语诗坛泰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中国最著名的现代诗人 。1928年生于衡阳东乡相公堡,1943年以野叟笔名发表第一篇散文《秋日的庭院》于衡阳市《力报》。1949年赴台湾,被誉为中国最杰出和最具震撼力的诗人,《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将洛夫评为中国十大诗人首位。潜心现代诗歌的创作,对台湾现代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99年,洛夫的诗集《魔歌》被评选为台湾文学经典之一,2001年又凭借长诗《漂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洛夫为超现实主义诗人,表现手法近乎魔幻,被诗坛誉为“诗魔”


木棉

9.《致橡树》(1977年)

作者: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这首诗共36行,前13行诗人用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六个形象,对传统的爱情观进行否定;14~36行正面抒写了自己理想的爱情观。全诗通过整体象征的艺术手法,用“木棉”对“橡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诗歌的章法及句法精心安排,使抒情与议论自然融合,使丰富细腻的感情带有理性的光彩。

诗人简介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龙海石码镇,祖籍福建泉州,原名龚佩瑜,后改名龚舒婷,中国当代女诗人、作家,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诗歌《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历任福建省文联、作协副主席;厦门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全委会委员、第六、七、八届主席团委员;全国人大第十二届代表;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委员;福建省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第九届常委。

创作背景

舒婷曾经谈过《致橡树》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实际上,这首诗的产生既简单又普通。”舒婷回忆说。1975年,福建有位曾经在写作上给予她很大帮助的归侨老诗人蔡其矫到鼓浪屿作客,一天晚上,舒婷陪他散步时,蔡其矫向她说起这辈子碰到过的女孩。在20世纪70年代公开谈论喜欢的女孩子是件大胆的事。蔡其矫说,有漂亮的女孩子,却没有才气;有才气的女孩子又不漂亮;又漂亮又有才气的女孩子,又很凶悍,他觉得找一个十全十美的女孩子很难。舒婷说,当时她听了后很生气,觉得那是大男子主义思想,男性与女性应当是平等的,于是,当天晚上,她就写了首诗《橡树》交给蔡其矫,后来发表时,才改作《致橡树》。“实际上,橡树是永不可能在南国跟木棉树生长在一起的,在这首诗中,是将它俩作为男性与女性的指代物。”她补充说。


10.《一代人》(1979年)

作者: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注,一代人:指在文革历史阶段中成长起来的人。黑夜:暗指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政治运动。

《一代人》是顾城于1979年在北京所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新诗的经典名篇,流传较广。它抒发了一代人的心声,也寄托了一代人的理想与志向——历经“黑夜”后对“光明”的顽强的渴望与执着的追求。

诗人简介

顾城(1956年9月24日—1993年10月8日),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其17岁开始写作生涯,1987年开始游历欧洲,1988年隐居新西兰激流岛,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失手杀妻后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下。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979年4月,发表于《星星》1980年第3期,后收录于作者诗集《黑眼睛》。

西班牙诗人洛尔迦在《西班牙宪警谣》一诗中写道:“在这白金的夜里,黑夜遂被夜色染黑。”作者顾城可能受到此诗影响而写了此诗。

从作者的生活历程看,“文化大革命”是顾城写下这首诗的背景,尽管事实上文革政治运动早已淡化,但是在经历过得人的脑海里,“文化大革命”依然是一个现在进行时,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


12.《一颗开花的树》(1980年)

作者:席慕容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请你细听

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诗的开篇刻画了主人公曲微深婉的内心,表达出她对爱情的美好期昐;诗的第二节紧承上节诗意,将少女痴痴等待意中人的心境幻化为长在必经之路旁的一棵开花的树;诗的最后一节表达了这位少女一片痴心,空自凋零的失落之情。这首诗富有真情美,娓娓道来却饱含诚挚;极具画面感的意象美;还极具声韵谐和之美,是一首精致感人的美丽小诗。

诗人简介

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原籍内蒙古察哈尔部。1963年,席慕蓉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1966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完成进修,获得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等多项奖项。著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一棵开花的树》等诗篇脍炙人口,成为经典。席慕蓉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

创作背景

2007年12月22日,在福建参加“海峡诗会”的席慕容披露了这首诗的创作经过。她回忆说,当时自己在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教书。有一次在5月坐火车经过苗栗的山间,当火车从一个很长的山洞出来以后,她无意间回头朝山洞后面的山地上张望,看到高高的山坡上有一棵油桐开满了白色的花。“那时候我差点叫起来,我想怎么有这样一棵树,这么慎重地把自己全部开满了花,看不到绿色的叶子,像华盖一样地站在山坡上。可是,我刚要仔细看的时候,火车一转弯,树就看不见了。”就是这棵真实地存在于席慕容生命现场里的油桐,让她念念不忘。她心想,如果没有自己那一回头的机缘,树上的花儿是不是就会纷纷凋零?这促使她写下了《一棵开花的树》。


12.《从前慢》(1982年)

作者:木心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该诗采用白描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真善美的无限向往。全诗写的是诗人对过往生活的回忆,描绘了但睁眼看世界的少年,冒着热气的小店,传递爱意的车马、邮件、书信,精美的锁和钥匙等从前的事物,有着丰满生活的质感。

一生只够爱一人

诗人简介

木心(1927年2月14日—2011年12月21日),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其终身未娶,几乎一生都献给了艺术,是一位全方位的艺术家。木心半生在外漂泊,他的作品主要是由他的学生画家陈丹青带到大陆的。

创作背景

木心半生在外漂泊,从乌镇到上海,从上海到纽约,再从纽约重回故乡,文学之于木心就是“散步散远了的乡愁”。《从前慢》这首小诗便是木心先生于1982年移居纽约期间所作。该诗采用白描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真善美的无限向往。全诗写的是诗人对过往生活的回忆,描绘了但睁眼看世界的少年,冒着热气的小店,传递爱意的车马、邮件、书信,精美的锁和钥匙等从前的事物,有着丰满生活的质感。


13.《热爱生命》(1986)

作者:汪国真

我不去想,

是否能够成功 ,

既然选择了远方 ,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

能否赢得爱情 ,

既然钟情于玫瑰 ,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

我不去想,

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

我不去想,

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

只要热爱生命 ,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该诗是一首富含励志色彩的抒情体新诗。此诗以成功、爱情、奋斗和未来四个肯定的回答,阐释为何要热爱生命的哲理。全诗语言真切、明朗亦亮丽,用了四个较为工整的排比诗节来展现其内容,对称性强而富于音律美。

诗人简介

汪国真(1956年6月22日-2015年4月26日),男,1956年6月22日生于北京,祖籍福建厦门。 当代诗人、书画家。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1984年发表第一首比较有影响的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1985年起将业余时间集中于诗歌创作,期间一首打油诗《学校一天》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1990年开始,汪国真担任《辽宁青年》《中国青年》《女友》的专栏撰稿人,掀起一股“汪国真热”。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1986年,当时的汪国真已进入而立之年,他把作品像撒网一样撒向全国的地市级以上的刊物上,90%的退稿率使他自觉一事无成,拼搏努力,却兜兜转转平白辜负了好时光,焦灼却找不到方向,满心愤懑却无处用力。看不到方向,找不到出口,但坚信未来光明值得期待的汪国真写下了这首诗。此诗也是第三次投稿,在1988年2月才得以发表于中国青年出版社办的《追求》上,之后它被1988年第10期《读者》收为卷首作品。诗歌自有其魅力,这首《热爱生命》由此为他带来了众多知音。


14.《面朝大海,春暖花开》(1989年)

作者:海子

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该诗是海子于1989年所写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共三节,第一节表现了诗人对质朴、单纯而自由的人生境界的向往,对“永恒”、未知世界的探寻精神。第二节写诗人找到幸福后无法抑制的喜悦之情。第三节写诗人对世界的祝福。诗人将直抒胸臆与暗示、象征手法结合起来,使全诗既清澈又深厚,既明朗又含蓄,畅快淋漓而又凝重、丰富,抒发了诗人的向往幸福而又孤独凄凉之情。

诗人简介

海子(1964年3月24日—1989年3月26日),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当代诗人。海子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4年创作成名作《以梦为马》、《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年仅25岁。从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

创造背景

这首诗写于1989年1月13日,距诗人在同年3月卧轨自杀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作者是属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一代人”,亲身经历了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扼杀物欲、只讲精神,到80年代末期的摒弃精神、物欲横流的社会转型过程。面对现实,理想主义者的作者困惑了,希望破灭了,觉得不能“诗意地栖居于世”了。同别人盲目沉醉于物质生活享受的幸福感比较起来,他更多地感到来自内心分裂矛盾的痛苦。这篇诗歌便是他人生痛苦体验的结晶。

这首诗的创作契机也有可能包含”情诗“的成分,“大海”也可能有具体所指。海子在去世之前一段时间里,与已经分手并移居深圳,还打算移民海外的初恋女友保持着友情性质的通信。据此推测,这一“大海”意象,应与对海边的深圳或太平洋彼岸的初恋女友的想象有关。


15.《如果有来生》(?年)

作者:三毛(网传)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

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尘土里安详,

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洒落荫凉,

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

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如果有来生,要化成一阵风,

一瞬间也能成为永恒。

没有善感的情怀,没有多情的眼睛。

一半在雨里洒脱,

一半在春光里旅行;

寂寞了,孤自去远行,

把淡淡的思念统统带走,

从不思念、从不爱恋;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只鸟,

飞越永恒,没有迷途的苦恼。

东方有火红的希望,

南方有温暖的巢床,

向西逐退残阳,向北唤醒芬芳。

如果有来生,

希望每次相遇,

都能化为永恒。

网传该诗的作者是三毛,但有网友通读了三毛的大部分作品,并没有发现这样的句子,当然也有人说是海子写的,毕竟这符合他的风格。但经过诸多考证,这首《如果有来生》最早见于邱琼原连载于红袖添香网站的《这一世木已成舟》第二十一章。原句如下:

“这是2001年的纪念版”,漓江微笑着说,“名字很好听,叫做‘一生之树’。”他还记得琥珀曾经说过,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是她的榜样。

之后经过诸多人才的手笔,成就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首诗。

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本名陈平,祖籍浙江舟山市定海区,出生于重庆市南岸区黄桷垭,中国台湾当代女作家、旅行家 。

邱琼。湖北人。作家。2002年开始文学创作。2005年正式出版小说。她的作品文字简洁、擅长书写人性、命运、爱情永恒的交织纠葛,叙事不缓不急,叫人看尽世事百态,悲欢离合。


16.《这么好的信》(2005年)

作者:周公度

为什么没有人给我写信

写一封这样的信:

信里说法国式的接吻

说春天,小城,和溪水

说亲爱的,亲爱的。

说“秋天很美,很美

旅途有一点点儿

旧信封才知道的疲惫”

说我喜欢你这样的人

说出许多质问和省略号

说“祝好。某某。

某城。某年某月日”

该诗基本可以看做是现代诗里的“婉约词”,有一种舒缓的怀旧情致。外表被披上“期许”的(未来,)外衣,内在则呈现的是对旧日情景。而怀旧往往又意味着对现实或未来的期许,抑或是自身对现实存在某些不满。这种不满,应该对一种雅致情怀的期待。诗言志、抒情,最终的目的是期待一份美好,可以关于爱情,也可以关于其他。(王彦明)

诗人简介

作者:周公度,1977年出生于山东省金乡,诗人、随笔作家。曾供职于《新编隋唐五代文》编委会。整理有洛阳卷、陕西卷、新疆卷等隋唐五代墓志铭文几十万字。1977年出生于山东省金乡,诗人、随笔作家,《佛学》杂志主编。


17.《路人》(2015年)

作者:西贝

不知为何,明明想和你说话,

却骗你说,风雨正好,

该去写点诗句。

不必嘲讽我,你笑出声来,

我也当是天籁。

不必怀有敌意,你所有心计,

我都当是你对我的心意。

我的宿命分两段,

未遇见你时,和遇见你以后。

你治好我的忧郁,而后赐我悲伤。

忧郁和悲伤之间的片刻欢喜,

透支了我生命全部的热情储蓄。

想饮一些酒,让灵魂失重,好被风吹走。

可一想到终将是你的路人,

便觉得,沦为整个世界的路人。

风虽大,都绕过我灵魂。

作品出处《青年文摘》,作者西贝发表时间2015年第7期,此诗主要是表达诗人爱而不得的情感。诗人在诗中展现了自己爱的卑微与不自信,最后是爱消逝在眼前的痛苦与失落。也透露出诗人对爱的真诚。此外该诗除了感叹爱情的消逝之外,也从另一方面发出对人生的感叹。

西贝,男,本名闫瑞奇,1991年生于河南郑州。风虽大,都绕过我灵魂。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法学专业,代表作《路人》《直到这个世界禁止爱你》等,名句“风虽大,都绕过我灵魂”。微博、知乎ID:诗人西贝。

18.《欢喜》(2019年)

作者:意白

(该诗未发表,仅传阅于友人之间,转载请注明)

我不是佛陀

不学什么佛法

我只是一凡夫俗子

居于十丈红尘中

携影而立

在人海茫茫的都市

念一念你的名字

就可以波牟提陀

持花而坐

在寂静无声的书房

看一看你的影子

就可以波牟提陀

我不是佛陀

不懂什么缘起性空

我只是一草木愚夫

放不下执念便随她所愿

若知你来

有一个好的居所

秒秒分分年年

只会波牟提陀

若知你去

有一个好的居所

一别也两宽

自会波牟提陀

注,波牟提陀:欢喜,佛教术语。

该诗只分了两节,且两节诗的结构类似。开头都点明自己不是佛陀,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只是一个普通人。在第一节中诗人表现出自己一个孤寂且冷淡的人,但内心却是十分缺爱,并渴望得到爱;而在第二节中,诗人又画风一转,说自己不在乎,表现出自己的洒脱和随性。诗人以近乎矛盾的表达方式来展现自己现实处境中的无奈,对欲得而不可得的苦楚。

意白:90后,普通人。

写在最后

以上的现代诗,选择的都是笔者比较熟悉诗人的诗篇并不意味着都是现代诗中的最高水平。毕竟在现代诗发展的这一百来年的时间里,现代诗的数量数不胜数,精品自然也不会少,还有很多我没有列举出来,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闻一多的《红烛》、顾城的《远和近》、食指的《相信未来》等等。感兴趣的可自行买几本现代诗选来阅读。

搜索更多有关“现代诗阅读分享跨越百年的诗篇 现代诗阅读分享跨越百年的诗篇”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