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娱乐>正文

潮汕最强的街舞队伍:潮汕,非遗碰撞街舞还被拍成电影

人气:141 ℃/2024-01-18 11:13:57

近日,广东省文化厅正式公布了2018-2020年度“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全省共有43个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入选。并从中推荐5个项目申报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据悉,揭阳市普宁市流沙西街道(普宁英歌舞)入选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推荐名单

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推荐名单(共5个)

俗话说,“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其实,普宁英歌舞早于2006年就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作为“广东文艺奥运军团”代表队之一在北京天安门表演,为北京奥运会开幕营造了热烈气氛,还曾先后代表广东省到北京、天津参加全国文艺汇演,誉载京华。

2008年,作为“广东文艺奥运军团”代表队之一的普宁市南山英歌舞蹈团赴京表演。演出开始前英歌队员们以天安门广场为背景留下珍贵的映像。

而就在今年,一部弘扬英歌舞的电影《英歌魂》也应运而生。2018年6月16日,电影《英歌魂》在广东普宁正式杀青。

电影出品方和主创团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正是英歌舞的那一种阳刚、勇敢和血性极富感染力,让他们觉得作为潮汕人一定要把潮汕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加以创新、创造,所以才有了这部电影的诞生。

英歌舞是汉族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潮汕地区。除了普宁之外,汕头市潮阳区、濠江区,汕尾市甲子镇和惠来都盛行英歌舞。英歌舞主要表演形式为大型集体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健壮有力,节奏强烈。舞后还有歌舞小戏,称“ 英歌后棚”。英歌舞属汉族广场情绪舞蹈,熔戏剧、舞蹈、武术于一炉,它以刚劲、雄浑、粗犷、奔放的舞姿,构成了磅礴、威武、强壮、豪迈的气势,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

6月9日,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省主场系列活动在汕头小公园鸣锣启动,现场开展了长达1.3公里的岭南文化巡游活动,其中就有英歌舞,让广大市民群众近距离感受到了这项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带来的震撼。

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现场,汕头小公园开埠区跳起了英歌舞。

在农村,英歌被群众看作是英雄的化身、吉祥的象征、驱邪的魔力。一般参加英歌队者都应是年轻力壮、英武潇洒的小伙子,表演英歌舞者在平时的生中和周围群众关系好,朋友也多,姑娘们对他更有一种爱慕之情,常常从英歌队中挑选自己的意中人。特别是头槌和二槌,更是姑娘们追求的对象。跳英歌舞历来被视为吉祥的化身,人们认为跳英歌舞是“好彩头”。这年谁能够进入英歌队,这年办事就顺利,事事如意。

在普宁,村民认为跳英歌能把妖魔鬼怪、歪风邪气驱赶净尽,以正压邪、确保平安,所以一些大型建筑的奠基、办公大楼落成、大桥通车、学校庆典仪式举行时,都免不了要请英歌队大舞一番。百姓们只要听到英歌声,就在门口作好了迎接准备。英歌队来了,户主就鸣炮邀请,这时英歌队就得进入院内,在院内表演一番。人们认为,经过英歌队舞过的房屋,能永保平安。

英歌舞的由来

英歌舞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及时雨说”,一种是秧歌说,一种是傩舞说。

“及时雨说”是指在明末清初绍兴名士张岱的《陶庵梦忆》这本书中“及时雨”一节就有这样的说法。这一节里描写的是求雨的场面。张岱认为,可能是因为水浒英雄的大哥宋江绰号就叫“及时雨”。而英歌舞最经典的表演内容,正是出自《水浒传》:一个是梁山伯好汉化装卖艺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还有一个是梁山伯英雄化妆劫法场救宋江。

秧歌说,就是说英歌舞是从山东鲁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鲁西的“柳林秧歌”脱胎而来的。因为英歌与“秧歌”在潮州话里的发音是比较相似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现在的英歌是从古代的傩舞进化而来的。

英歌舞的流派

英歌在广泛的流传中形成不同的流派、风格,若按舞蹈节奏的板式划分,大致分为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和快板英歌三种。慢板英歌节奏较慢,所用舞棒比其他流派长,其基本舞法是三下槌或四下槌构成一组动作,慢中见势,势中显气,凝重古朴而又舒展优美,此外,还有“醉槌”英歌,舞者舞时形似醉汉,别具神韵。慢板英歌主要流传于潮阳棉北、文光、城南一带。

中板英歌的节奏较之慢板英歌略快,基本舞法有打五棒、打七棒(英歌棒)构成一组动作的,也有打八棒、十棒、十一棒、十三棒构成一组动作的,锣鼓点与慢板英歌有明显的不同,前者鼓点中间,有停顿和拉长,后者则是连续敲点。中板英歌主要也流传于棉北、文光、城南一带,其特点是稳键中见潇洒,古朴中现圆活。

快板英歌的节奏快,鼓点紧,并随着队伍的阵势开合而多变,所用的英歌槌较短,运槌灵便,快板英歌一般分为三类,对打套式、南山文派和南山武派。对打套式是运用英歌本身具有的单槌、双槌等表演程式,溶进了南拳的单打、双打、三面打、四面打的拳路套式,由于南派武术的有机溶入,因而舞蹈动作显得特别勇猛威风。南山文派英歌的特点是参舞的队员不是全执舞棒,而是前部分的队员两手各执舞棒,后部分的队员则一手执小鼓,一手执鼓槌,槌鼓共鸣,热烈活泼。在舞蹈过程中,间或出现“渡江”的表演程式,使得舞蹈旋律具有峰回路转、浓淡有致之妙。这是南山文派独有的特色。南山武派英歌的队伍结构和表演形式,类同南山文派,所不同的是武派没有“渡江”形式,武派的特点是在阵图的变化中,每每出现一组由打二十多棒到三十多棒的“敲击组合”,突出“武”的威勇,使得场面更加雄奇壮观。

在潮阳英歌中,还有与上述各流派英歌风格迥异的“女英歌”。女英歌衍生于男性英歌,但其风格又有别于体现阳刚之美的传统英歌,演起来轻盈活泼,矫健俏丽,令人耳目一新,可说是一枝独秀。女英歌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代表有贵屿镇的华美和龙港等村的女英歌队。

英歌还有“后棚”

在英歌舞中,有条件的地方还配有英歌后棚。所谓“后棚”,就是紧接在英歌队员后面的表演队伍,大致表演戏曲片断和武术等,近年来,以潮阳来说,大多数英歌队不带“后棚”。至于前棚的英歌队员,名额也没有硬性规定,一般视本乡“壮丁”多少而定,有24人的,有36人的(俗称36天罡),有72人的(俗称72地煞),也有108人的(扮成梁山泊108好汉),棉北办事处的后溪英歌队拥有108名队员,是潮阳市目前一支队员数最多的农民舞蹈队。

英歌舞主要的表演器具是一根不是很长的圆木棒,称为“英歌槌”。“英歌槌”的长度一般为1.2尺到1.8尺,女子用的比男子的要短,一般是1.2尺。英歌队员的装扮,是按梁山好汉的形象来打扮的。司大鼓的有作宋江打扮的,也有作别的梁山英雄打扮的,领头的舞槌人一般来说,左队头槌是秦明或者是挂黑须的李逵,右队是杨志或者是挂红须的关胜,二槌是林冲,三槌是鲁智深、武松。

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搜索更多有关“潮汕最强的街舞队伍:潮汕,非遗碰撞街舞还被拍成电影”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