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人像摄影师第一个镜头:成为专业人像摄影师

人气:363 ℃/2023-11-07 17:51:38

图片摘自《成为专业人像摄影师》

在这个人人爱美的时代,几乎没有人可以拒绝人像摄影带给我们的视觉享受和心理满足。尽管人像摄影领域看上去如此繁荣,但却并不意味着大家都能拍出让人满意的人像照片。为了满足国内影友和大众对“如何获取一张美的人像照片”的内在需要,《成为专业人像摄影师》应运而生。该书近日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淘宝网、京东网、当当网、博库网、全国新华书店等各售卖平台均已上架。

《成为专业人像摄影师》

作者:高振杰

定价:99元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3年6月出版

要想拍出真正吸引人的人像摄影作品,需要摄影师拥有在千人千面中表现出所拍人物独特美的重要能力。《成为专业人像摄影师》一书立足于对美的理解,将人像摄影中的核心内容和主题知识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讲解,内容涵盖了七个重要方面:审美培养、观察能力、构图技巧、用光用色技巧、摆姿技巧,以及生活写真和时尚人像的拍摄技巧。旨在帮助读者清晰地理解人像摄影,轻松掌握人像摄影中关于捕捉和表现美的能力。

图片摘自《成为专业人像摄影师》

内文片段分享:2个“构图关系”的思路

✔ 主次关系

✔ 层次关系

图片摘自《成为专业人像摄影师》

01 主次关系

主次关系是构图中的一组基本关系,许多构图行为都是首先从区分画面的主次关系开始的。何为主次?主即为画面的主体、视觉中心,次即为画面的陪体、次要元素。主与次的关系即是突显和衬托的关系——通过陪体的衬托和渲染,凸显主体的视觉地位。

因此,在处理主次关系之前,要先明确画面的主体,才能够合理地选择和安排陪体等衬托元素。

(1)如何明确主体

在人像摄影中,画面的主体基本就是模特,那么如何让模特在画面中成为视觉突出的主体呢?

首先要保证模特自身的生动性,即确保主体足够吸引人,包括主体的形象、表情、姿态、服饰、情绪等不同方面,要有独特性;其次是要在画面中给予主体一个显要的位置,可根据黄金分割定律,将主体置于画面的黄金分割点附近,营造舒适的视觉效果。并注意主体在画面中占据的面积大小,通常是面积较大的形象要比面积较小的形象更容易引人注意。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靠近拍摄,或者截取模特的局部形成特写画面等方式来达到表现目的。

▲日出下的爱恋拍摄器材:佳能5D Mark Ⅳ,佳能EF 24-70mm f/2.8镜头拍摄数据:快门速度1/400秒,光圈f/2.8,感光度ISO 100案例解析:①首先要等待日出,并选择好恰当的拍摄地点——在岩石的拱形结构前摆姿,并等待太阳出现在拱形结构内时拍摄。②如此逆光照明,能够在明暗反差中凸显年轻男女亲密相拥的姿态,明确画面主体,并可以借助金色的光影来渲染主题情感。③除去有力的构图形式,画面的曝光控制也是重点,要保证人物具有可视的细节,同时还要避免天空曝光过度,丧失掉金黄的色彩。

(2)发挥陪体的作用

陪体,就是在画面中起陪衬、渲染和突出主体作用的对象。所以它在视觉效果上首先要弱于主体,不能喧宾夺主,并能与主体形成某种情节联系,帮助主体说明主题内容,深化主体内涵。在人像画面中,陪体多为道具、环境元素等,可以通过对比来突出主体,比如在色彩上、情势上、明暗上、大小上等来作衬托处理。此外,当我们有多个拍摄对象时,要注意区分主次,并合理安排陪体人物间的层次关系,比如陪体人物的动作、神情、服饰等要以主体为转移,并和主体密切配合,达到整体上的协调。

图片摘自《成为专业人像摄影师》

▲窗前的新人

拍摄器材:佳能5D MarkⅡ,佳能EF 24-70mm f/2.8镜头

拍摄数据:快门速度1/140秒,光圈f/2.8,感光度ISO 100

案例解析:

①在拍摄现场,要善于利用现场环境中的景物来帮助我们营造创意画面。如果室内有反光效果的玻璃、大理石等,可以营造双重空间和对称影像的效果。

②因镜面反射而形成的虚像与实体人物在画面中产生一虚一实、左右映衬的效果,虚像起到了陪衬的作用,并增加了画面的趣味性。

③利用窗户光刻画人物形态,并对其亮部区域曝光,使室内环境处于低调的阴影之中,营造静谧、温馨的画面氛围,并突出人物形象。

02 层次关系

层次在摄影画面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生动的层次效果不仅可以增加画面内容的丰富度和协调性,还可以表现出画面景物的立体效果、空间效果和韵律效果,使画面更加真实,富有美感。在人像摄影中,我们常常要面对的层次关系有明暗层次、空间层次和色彩层次等。在实际拍摄中,恰当地处理这些层次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得到精彩的构图效果。

(1)明暗层次

明暗层次是指画面中从最暗部分到最亮部分之间逐渐变化的亮度级。亮度级差大,则层次少;亮度级差小,则层次丰富。明暗的层次越丰富,影像效果越细致,甚至画面上没有明显的明暗界限,视觉效果柔和悦目。明暗层次与明暗反差和画面曝光有直接关系,同时不同的曝光效果将直接影响高光、阴影部分的明暗细节。举例说明,在大的明暗反差下(强烈的直射光照明),明暗层次鲜明但也单薄,在曝光上,画面的高光和阴影部分之间的亮度差较容易超出影像传感器的可记录范围,出现高光和阴影细节缺失的情况。此时,摄影师需要明确画面的表现重点是在亮部区域还是暗部区域,以此在曝光上首先保证重点区域的明暗层次和细节呈现。在较小的明暗反差下(柔和的散射光照明),明暗层次丰富,过渡细腻,在曝光上控制的余地较大,不容易出现细节缺失的情况。

图片摘自《成为专业人像摄影师》

▲沙滩人像

拍摄器材:尼康D850,尼克尔50mm f/1.4镜头

拍摄数据:快门速度1/280秒,光圈f/1.4,感光度ISO 200

案例解析:

①俯拍人物,清晰聚焦人物的眼睛,并使用大光圈虚化背景的沙地,进一步凸显人物形态。

②人物与沙地较为接近的影调,使画面可以在柔和的光线照射下,产生丰富的明暗层次和纹理细节,这对于刻画人物形象,营造高品质的影像效果,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画面采用了明亮的柔光,从人物的左下方向上照明,并在人物的头部位置作了遮光处理,以加深沙地的影调,在明暗层次上与人物拉开距离,凸显人物形态,人物则在光线产生的明暗过渡中被塑造出了立体效果。

③后期二次构图,将画幅裁剪成方画幅。

(2)空间层次

所谓空间层次,其实就是指一种立体空间关系,我们可以理解为一幅图像中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和位置关系。要想塑造画面的深度,就需要丰富和强化空间的层次。

在一幅画面中,内容按照前后关系可以被分为前景、中景和远景,它们分别体现着画面的空间深度。

前景是指位于画面最前方的景物,因为其位置最靠前,最容易被观者感受到,在人像摄影中,前景多被用于人物主体的位置来突出表现。除此之外,前景还能够通过富有形式感和引导性的景物元素来美化和串联画面,使画面更富形式美感和有机联系。我们还可以利用前景来对画面中的干扰元素进行遮挡,使画面简洁。学会善加运用前景,会对画面的表现有诸多益处。

中景在画面中处于一种中间的空间位置,属于空间过渡地带,对于人物主体来讲,这一位置视觉观感舒适,且在远近透视中大小适中,也常被用于主体位置来表现。 当人物主体位于中景时,要多加注意前景对画面的美化和引导作用,并注意背景中是否有干扰元素。

远景处于画面的最深处,因为空间位置上的原因,多被用作背景来服务画面。若一定要将主体人物置于远景中表现,那多是为了寻求更加独特的画面表达。

图片摘自《成为专业人像摄影师》

▲水中写真

拍摄器材:佳能6D Ma rkⅡ,佳能E F 2 4 -70mm f/2.8镜头

拍摄数据:快门速度1/420秒,光圈f/2.8,感光度ISO 100

案例解析:

①在海水中捕捉人物的情态,需要照顾到不断变化的海浪状态与人物情态之间的结合关系,以营造更加鲜活、真实和富有视觉情绪的画面瞬间。

②倾斜的地平线增加了画面的动感氛围,使波涛涌动的海面更具鲜活气息,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③将人物置于前景位置,同时注意安排中景和背景中的岩石排布,使其在空间上形成渐次过渡的层次感,与人物形成节奏关系。

(3)色彩层次

色彩层次是指画面色彩的丰富性和序列性。丰富性可以理解为色彩在色相、明度、饱和度等方面上的丰富度;序列性可以理解为色彩在空间透视上序列排布的程度。处理好画面的色彩层次,在彩色人像摄影中有着显著的表现作用。色彩层次的多少可以帮助画面呈现出不同的情绪、空间感和氛围感。在色彩层次的处理上,要注意色彩之间的对比和协调,避免出现色彩混乱或过于呆板、单调,比如要善于运用色彩间的呼应、排布节奏、视觉调和等关系来营造色彩的均衡和韵律效果,像在人物服饰与环境色彩的安排上,就可以搭配呼应色、图案色、调和色等来营造舒适的视觉效果,增加人物的生动性。

图片摘自《成为专业人像摄影师》

▲红、白与黑

拍摄器材:尼康D3,尼克尔50mm f/1.4镜头

拍摄数据:快门速度1/140秒,光圈f/2,感光度ISO 100

案例解析:

①在背景中布置具有几何构成特征的红白图案,并将人物安排在图案的中间位置进行摆姿。

②人物的服饰具有与背景相似的构成特征,这与背景构成一种视觉协调,服饰以黑色打底、白色和红色的条纹进行分割和点缀的造型,使人物看上去十分时尚。

③背景与人物在白色、红色的呼应和排布中呈现出了层次感和均衡感。

本文节选自:《成为专业人像摄影师》

笔者虽认真书写,但也仅一家之言,恐难免有疏漏不当之处,望读者朋友们海涵斧正。

搜索更多有关“人像摄影师第一个镜头:成为专业人像摄影师”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