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不必刻意去做一个坚强的人 苦难中做一个坚强的人

人气:267 ℃/2024-01-21 15:34:47

《在人间》作者高尔基

《在人间》作为一部不可多得的世界文学名著,是前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创作的长篇自传体小说,是其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其余两部为《童年》、《我的大学》。

小说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高尔基的文中的名字)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这段时期他为了生活,靠与外祖母一起摘野果出去卖糊口,他当过绘图师的学徒,在一艘船上干过洗碗工,还做过圣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历尽坎坷,与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们打交道,但他一有机会就阅读大量的书籍。生活的阅历和大量的阅读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他决心“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要为环境所屈服”。他怀着这样的坚定信念,离开家乡奔赴喀山。

《在人间》是高尔基用圆润的笔法写了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他用亲身体验的生活经历,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生活的一些典型特征和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苏联文学的奠基人,也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杰出代表。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出生于伏尔加河畔的一个木匠家中,幼年父母双亡,寄居在开小染坊的外祖父家里。后来外祖父破产,十岁的阿列克谢就在社会上流浪,当过各种杂工。虽然他只上过两年小学,却一直坚持勤奋自学,读了许多书。加上他本人曾广泛地接触过社会生活,积累了丰富的素材,终于使他成为世界知名的大作家。高尔基的处女作是发表于1892年的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福马·高尔杰耶夫》(1899)是高尔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内容简介

全书共有二十章。主人公阿廖沙十一岁时不得不到社会上谋生,他先后在鞋

店,圣像作坊当过学徒,也在绘图师家,轮船上做过洗碗工,阿廖沙结识了正直的厨师斯穆雷,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激发了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五年后,阿廖沙怀着进大学的希望准备到喀山去。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广泛地描写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俄国下层的社会生活。

在这本小说里,高尔基为了生活而要在鞋店、东家的房子里和轮船上工作。除了他的外祖母、外祖父、玛尔戈皇后这些有文化、有教养的人以外,在周遭的都是那些低俗、爱吵架、背地里说人坏话的小市民。

见识的浅薄,生活圈子的狭小让高尔基周围的人都不懂书籍的好处,总在抑制他看书的欲望。而他就像不屈的小草一样,坚持看书,也有如荷花,不受污泥的沾染。“我来到人间”,仿佛就暗示着这人间的媚俗和可憎可笑的面目;而普希金的诗集、阿克萨夫的《家庭记事》、俄罗斯史诗《在森林中》等书籍构成了高尔基的天堂,这个“人间”里的天堂。

创作背景

1905年以后,高尔基几度出国,去意大利定居。他在热烈欢呼1917年2月革命的同时,却又对此后的十月革命表示难以理解、难以接受。在这无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的年代,通过反思,作家重又把无产阶级革命与文化主题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写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系列作品。

《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1913年发表的《童年》,1916年《在人间》问世。高尔基在写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之前已经成为勇于用笔杆子同沙皇专制政府斗争的革命家,他的写作手法和技巧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在人间》发表之前,已经写出了《三个人》、《福马·高尔杰耶夫》、《母亲》、《奥古洛夫镇》、《意大利童话》等作品。

《在人间》的写作始于1914年,其第一、五、七、九、二十章,曾先后在1915年《俄罗斯言论》报发表,1916年全部连载在《编年史》杂志上,后来就交由柏林拉迪日尼科夫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

人物介绍

阿廖沙

书中的主人公,是个坚强勇敢、正直、有爱心的人,也是善于观察和非常敏感的孩子,能辨别好坏,在外祖父、外祖母、房客等影响和现实生活的压力下度过。

外祖母

外祖母是一个果敢、刚强的妇女,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人物:她喜欢唱歌、跳舞,讲各种各样的故事,她很善良慈爱、善于忍让、胸怀广大,外祖母是阿廖沙终身的朋友,最知心的人,是他最了解和珍爱的人。

外祖父

年轻时曾在伏尔加河上做过纤夫,后来开了一个染坊,当他还有有钱时,对人作威作福,对一切是独断专行。随着家业的衰落,他变得愈来愈吝啬、贪婪、专横、残暴、冷酷无情、丧失了所有的廉耻心。最后他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变得一无所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乞丐。

作品主题

《在人间》作品浓缩积淀了一个旧社会少年的生活史,蕴含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成长引起的小资产阶段手工业的瓦解过程。阿廖沙外祖父卡希林一家的破产, 就是俄国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真实生活写照。小说在表现主人公生活经历的同时, 描述了沙俄统治下普通人群的困苦生活和他们的苦闷情绪,书中真实地再现了下层人民生活的的严峻与阴暗,具有全人类的教育意义。

高尔基在苦难中锻造自己的英勇与悲怆,震撼着我们灵魂深处的卑微与平庸,驱散了浮躁与阴霾,使我们仿佛领受了某种神谕,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在人间》是一本不同的小说,不是描写贵族舞会似的生活,而是一本贫民贴心的读物。跟着主人公去经历底层社会的种种。在无法抗拒的压力下,人们似乎只能选择堕落。每人都有各自的生活经,懂得怎样去敷衍与游戏。在肮脏的环境与低俗的思想里,在狭隘的天地与无聊乏味的日子里,调情与淫荡似乎成了大家唯一有趣的嗜好。“大家都相互欺骗着,这里面没有爱,大家都只是胡闹而已。”爱情已经完全扭曲为一种简单的肉体上的依存,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大家不都过的很正常吗。谁叫社会所需要的只是他们能够提供简单的劳力而已。

高尔基在其自传体三部曲中记录了他充满磨难的成长经历,也展现了一个革命者淳朴而坚韧的灵魂。《在人间》中阿廖沙的爱心、抗争、探索、选择及建设性的人生态度,体现着作者宽广的精神世界。这对身处现代和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生存的人们具有十分重要的精神价值。

艺术特色

《在人间》中高尔基的讲述是近乎冷漠的,他眼中的生与死非常平静,在作品中作者也探讨了生与死的问题,但同时又竭力地避免伤感与消极的情感,表现出少有的隐忍和坚韧。作品中出现的死亡都被处理得很自然,在死亡发生时,即使很突然,阿廖沙也可以很平静地面对。

以前的现实主义作品的心理描写,往往被当作作家解剖的客体而加以描绘。高尔基的心理描写表现出自己鲜明的独特性。他不仅把阿廖沙的心灵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来加以描绘,而且主要通过主人公自身对环境的主动观察与反应来表现其心理活动的流程。阿廖沙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生活,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一切,努力去摸索、思考、认识生活与社会。少年阿廖沙的心理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积极地从人民生活中、从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汲取经验营养的过程,是在同恶劣环境的格斗中磨练反抗精神、培养进步理想的过程。阿廖沙内心世界的形成是与周围生活紧密交织在一起的。他没有逃避可怕的现实,而是从思想到行动都积极投身到炽热的生活中去。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镜头,周围人物的每一言行,都进入了他内心生活的世界,在他心中激起层层波澜。对这些现象的思考以及所采取的态度又往往推动和标志着他的成长。在各种知识和经验中不仅有美好的高尚的,而且也有丑恶的、庸俗的。前者从正面唤起他的爱情和激情,后者则从反面教会他去憎恨,去斗争。但无疑作者是能够主导自己灵魂的人,他总能够使自己的思想变得和谐,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作者正是想通过《在人间》这部作品呼吁育少年都能有一种积极的心态,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亚美尼亚作家希尔万扎杰:“在我看来,《在人间》整个作品是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和它的苦闷象征,不仅对于俄罗斯人民,而且对于世界各族人民都具有同样的意义。”

搜索更多有关“不必刻意去做一个坚强的人 苦难中做一个坚强的人”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