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朱元璋和陈友谅鄱阳湖决战多少年:元末乱世枭雄朱元璋和陈友谅的生死战

人气:148 ℃/2024-02-04 16:27:22

元朝末年,随着野蛮统治的不断加剧,终于在“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鼓动之下,出现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农民起义。由于蒙古人在北方的势力非常强大,也由于蒙古人对南人(汉人)更加野蛮的统治,所以这些农民起义更多的集中在了长江流域一带。

历史总是会出现惊人的相似,与隋末唐初的农民起义差不多,元末农民起义的每支义军也都开始各自为战,甚至还会为了争夺地盘而相互攻伐。最后,南方的农民起义军主要形成了以朱元璋、徐寿辉(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人为首的几股势力。

在这些割据势力中,张士诚素来贪图享乐,胸无大志,甚至还与元朝眉来眼去,导致域内的百姓怨声载道;徐寿辉虽然为人还算正直,但缺乏足够的野心和狠心,很快就被陈友谅取而代之;而剩下的方国珍则更加不堪,完全不思进取而只知偏安一隅。

元末农民起义势力图

这样看来,既有实力又有野心的人,就只剩下了朱元璋和陈友谅。从那时起,二人分别视对方为自己最强劲的敌人,生死之战已经无可避免。

一、鄱阳湖之战的背景

1356年,元蒙的水军南下,与盘踞在此的张士诚陷入了鏖战当中,双方打得难解难分。

朱元璋没有犹豫,他趁此良机从背后出击,一举攻占了张士诚的重镇集庆 。在腹背受敌之下,张士诚方寸大乱,竟然毫无骨气的投靠了元军,从此在蒙古人的庇护下不断与朱元璋为敌。

与此同时,朱元璋加强了对于人才的招揽力度。毕竟,江浙历来就是人才辈出和卧虎藏龙之地,比如刘伯温、胡大海、宋濂等浙东名士,就是在这段时期投靠了朱元璋的阵营。据《明史·刘基传》记载:

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

朱元璋敏锐地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认为自己如果向东先攻击张士诚的话,背后虎视眈眈的陈友谅必然会率兵来犯,到时恐怕就要面临腹背受敌和两线作战的窘境;如果向西先攻击陈友谅的话,那张士诚就只会作壁上观而不主动出击。

朱元璋和刘伯温剧照

于是,朱元璋终于下定决心“先捡硬柿子捏”,率先对付陈友谅。

由于陈友谅的水军太过强大,所以朱元璋采取了一种曲线策略,他安排亲信部将康茂才去向陈友谅诈降,引诱其进入伏击圈,取得了龙湾之战的胜利。据《明史》记载:

友谅至龙湾,众欲战,太祖曰:“天且雨,趣食,乘雨击之”。须臾,果大雨,士卒竞奋,雨止合战,水陆夹击,大破之,友谅乘别舸走。

龙湾之战后,朱元璋顺势出击,逐步吞并了陈友谅的大片地盘,双方的势力出现此消彼长之势。不过,陈友谅实力尚存,朱元璋还没有将其彻底歼灭的实力。

在连续北伐元朝失败后,龙凤政权已经是名存实亡,再也不复往昔的鼎盛之势,只能退守到江苏安丰一带。

1363年,张士诚派兵围攻安丰,小明王韩林儿危在旦夕,只得向朱元璋进行求救。毕竟,在名义上朱元璋还隶属于龙凤政权并担任“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一职。

不顾刘伯温等人的竭力阻止,朱元璋亲率大军前去救援自己的“皇帝陛下”。于是,他给背后的陈友谅留下了可乘之机,立即起兵来犯。

二、鄱阳湖之战的前奏

向来狂妄自大的陈友谅,没想过自己会被朱元璋算计,在龙湾之战后就一直耿耿于怀,等待复仇的机会。在不断加强操练水军的同时,还把战船打造的更加牢不可摧,简直就是当时的核动力航母。

陈友谅打造巨舰

终于!随着朱元璋亲自前去救援小明王韩林儿,陈友谅复仇的机会来了。他以六十万的兵力前来攻击朱元璋,希望与张士诚形成左右夹击之势。据《明史·陈友谅传》记载:

载家属百官,尽锐攻南昌,飞梯冲车,百道并进。

作为陈友谅东出的咽喉要地洪都(今江西南昌),正由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驻守着。从这一刻起,这座城和这个人,注定会在历史上留名,成就了被人谈之色变的“洪都血战”!

先说“这座城”,洪都地处赣北平原,由赣江向北经鄱阳湖而与长江相连,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引用唐代大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诗句: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而且,洪都之前是陈友谅的地盘,又距离江州(今江西九江)不远。首战选在此处,而不是直捣黄龙去袭击朱元璋的大本营应天,陈友谅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来,可以起到一雪前耻和鼓舞士气的作用;二来,可以有效保障自己后方的安全;三来,洪都的守军不多,而且易攻难守。

说完“这座城”,再说“这个人”,他就是朱文正。其父是朱元璋的兄长朱兴隆,在兄长过世后,朱元璋将侄子朱文正收为了养子并且视如己出。

得益于此,朱文正过上了花天酒地的生活,被人视为典型的纨绔子弟。不过,就是这个纨绔子弟,却在洪都之战打出了血性气概,打出了豪横本色!

当陈友谅亲率六十万大军气势汹汹的杀奔洪都城时,他本以为这会是一次轻而易举的战斗。因为,陈友谅知道洪都城守军也就两万人,而且主帅朱文正还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侉子。

但是!陈友谅错了,他没想到朱文正竟然还是一个视死如归的“疯子”,在被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围攻之下竟能坚守一个月。最夸张的是,在此期间他竟然没有向朱元璋求援,不是不能,而是不愿。

在陈友谅的持续攻击下,洪都守军死伤大半,甚至城中早已经断粮,已经出现了活人吃死人的现象。眼见已经到了千钧一发的时刻,朱文正趁着夜色安排一个名叫张子明的书生乔装出城,去向朱元璋求援。毕竟!“疯子不等于傻子”。

其实,陈友谅围攻洪都,朱元璋早已经知悉。但他认为六十万对两万,以这样的悬殊兵力,洪都城必然势如累卵,甚至于朱文正已经全军覆没了。

直到求救的张子明赶到,朱元璋才知道洪都城尚在己手,不过所有的文臣和武将依然认为难以固守,更不赞成分兵去救。一来,朱元璋主力此刻正与张士诚鏖战,根本无法抽身;二来,两万人已经与六十万人死战一月有余,此刻救援为时已晚。

在朱文正坚守洪都城85天后,朱元璋终于击败了张士诚,解救出了韩林儿,亲率主力二十万人赶来救援。

洪都城惨状

此时,洪都城已经成为了人间地狱,残垣断壁,尸堆如山。但是即便如此,陈友谅也没有能够踏入城中半步,被牢牢地阻挡于洪都城外。曾经不被人看好的朱文正,在此地创造了一次军史上的奇迹。据《明史》记载:

太祖从子文正及邓愈坚守,三月不能下,太祖自将救之。

三、鄱阳湖之战的经过

洪都血战的失败,陈友谅不仅损兵折将,而且士气大挫,这些都为接下来的鄱阳湖决战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朱元璋首先派兵扼守住了泾江口和南湖嘴,彻底切断了陈友谅大军的归路和补给。紧接着,他又派兵占据了武阳渡,完成了外部包围,形成“关门******”之势。自己则亲率水军主力,进入鄱阳湖与陈友谅进行决战。

鄱阳湖之战

虽然在洪都之战中受到挫败,但陈友谅的水军实力依然不容小觑。对此,朱元璋也心知肚明,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果然,面对陈友谅利用自己的巨舰在鄱阳湖中康郎山一带的联结布阵,朱元璋的水军就显得势单力薄。尽管利用自身的机动性优势,配合火炮、火铳、火蒺藜和弓弩等物展开了攻击,但战果却并不明显,甚至还处于了下风。朱元璋本人的旗舰还因搁浅被围,差点儿就遭遇了不测。据《明史》记载:

友谅集巨舰,连锁为阵,太祖兵不能仰攻,连战三日,几殆。

眼见战事不利,朱元璋只得及时调整策略,准备效仿三国周瑜在赤壁之战的计策,改用火攻。利用风向的转变,朱元璋挑选一批敢死勇士,驾驶数艘小船装满引火之物冲入敌阵,转瞬之间便引燃了陈友谅的数十艘战舰。

鄱阳湖之战

于是,火借风势,风助火威,陈友谅的水军很快便陷入了火海之中。据《明史·太祖本纪》记载:

大风起东北,乃命敢死士操七舟,实火药芦苇中,纵火焚友谅舟。风烈火炽,烟焰涨天,湖水尽赤。友谅兵大乱,诸将鼓噪乘之,斩首二千余级,焚溺死者无算,友谅气夺。

朱元璋的水军气势大振,开始转入猛烈的反击之中。而陈友谅眼见大势已去,只得且战且退,伺机退入长江之中撤回到自己的地盘。

为了防止陈友谅逃窜,朱元璋命人在鄱阳湖和长江口岸设置木栅,并且还焚烧战船阻塞航道。同时,朱元璋从陆路攻取蕲州、兴国等地,彻底将陈友谅困在鄱阳湖中。

经过一个多月的围困,陈友谅已经进退维谷,而且军粮殆尽,计穷力竭,只能孤注一掷,不计损失进行冒死突围,强行冲击南湖嘴。

陈友谅最后的挣扎

结果,亲自指挥突围作战的陈友谅竟被流矢击中眼睛,气急败坏之下迸血而亡,终年四十四岁。作为反抗元朝暴政而起义的旗帜型人物,陈友谅称得上是一代枭雄,就此殒命于鄱阳湖。

四、鄱阳湖之战的结果

《明史·陈友谅传》记载:

军大溃,太子善儿被执。太尉张定边夜挟友谅次子理,载其尸遁还武昌。

混战之中,陈友谅的大儿子陈善儿被俘,心腹大将张定边拼死突围,才保护二少主陈理逃离鄱阳湖,一同载着陈友谅的尸身逃回了武昌城。鄱阳湖之战至此落下帷幕,以朱元璋的大胜和陈友谅的完败而告终。

朱元璋虽然几近全歼陈友谅的数十万大军,但自身也兵力损失过半,将领损失三十五位,加上之前洪都战死的十四位,共计四十九位。其中,绝大多数都被追封爵位,比如枢密院同知丁普郎、枢密院判张志雄、统军元帅陈兆先、左副元帅文贵、右副元帅陈弼和徐公辅、同知元帅李志高、元帅副使王咬住、千户石明、朱鼎、汪泽、史德胜等人。

朱元璋剧照

看到如此巨大的牺牲,朱元璋事后想来都心有余悸,后悔自己当初执意要亲自去救援韩林儿。若是陈友谅对洪都围而不攻,以主力部队前去攻击应天;若是朱文正没有超常发挥,以近乎逆天的方式守住了洪都城,那估计也不会有日后传承十六帝和享国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

在鄱阳湖大战中,随着陈友谅的中箭身亡,陈汉政权也变得岌岌可危。为了迅速稳住阵脚,防止出现鸟兽散的局面,张定边在逃回都城武昌后,拥立陈理继位为帝。

经过休整后,朱元璋亲率大军攻击陈理,当大军包围武昌城时,陈理只得出城投降。至此,陈友谅建立的大汉政权宣告灭亡,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最后,在应天论功行赏之时,朱元璋虽然大肆封赏群臣,甚至对于战死的将士都不吝追封。唯独,他对于鄱阳湖之战的前哨战洪都血战中功劳最大的朱文正却没有给予应有的封赏。据《明史·诸王传》记载:

太祖还京,告庙饮至,赐常遇春、廖永忠及诸将士金帛甚厚。念文正前言知大体,锡功尚有待也,而文正不能无少望。

从此以后,朱文正又恢复到自己原先的纨绔子弟样,整天饮酒作乐,甚至比之前更甚,还经常借酒发泄对于朱元璋的不满情绪。

按察使李饮冰上疏弹奏朱文正骄奢淫逸,居功自傲,朱文正因此受到了朱元璋的严厉斥责。而不知悔改的朱文正,竟然还要变本加厉,开始暗中勾结张士诚,被朱元璋得知后遭到软禁,最后积郁成疾而终。

不过,朱元璋没有遗忘朱文正在洪都血战中的赫赫战功,册封其八岁的儿子朱守谦为靖江王,成为大明王朝中唯一一脉非朱元璋子孙的明朝藩王。

五、鄱阳湖之战的影响

鄱阳湖之战发生在元朝末年的长江流域,与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颇有可比性,比如同样都是大规模的水战,同样都是利用火攻,同样都是以少胜多,同样都对时局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陈友谅

在元末众多的农民起义势力当中,逐渐形成了以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方国珍、明玉珍和陈友定为主的几股。其中,尤以陈友谅和朱元璋最为强大。

为了扩充各自地盘,陈友谅和朱元璋之前就已经对抗了许久,双方各有胜负,朱元璋稍显劣势。

事实上,在鄱阳之战前,朱元璋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如果不是为了紧急救援洪都,这场事关双方生死的战略决战还会再延后几年。

经鄱阳湖之战,陈友谅兵败身死,虽然朱元璋也损兵折将,但他在这场战争中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收获。除了声望和地盘的扩大,还有最直接的一点就是吞并了陈友谅剩余的所有水军,一举弥补了自己的不足和短板,为之后完成统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太祖实录》记载:

友谅亡,天下不难定也。

从此以后,朱元璋成为各农民势力中最强的一支。他最终在平定江南各割据势力后,下令由宋濂起草《谕中原檄》作为自己的北伐宣言,号召所有人都同仇敌忾起兵反元:

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

朱元璋北伐元朝

同年,朱元璋派遣徐达和常遇春为正副统帅开始北伐,目标直指元大都(今北京)。

六、结语

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建立明朝,改应天为南京并作为都城。

与此同时,蒙古人被赶出了中原地带,继续回到漠北生活。至此,明朝取代元朝开始统治中国,成为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明朝初年版图

而作为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久的一场水战,鄱阳湖之战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除了朱元璋和陈友谅以外,还有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它极大地影响了历史发展的进程。

文史不假:原创不易,欢迎关注支持!

搜索更多有关“朱元璋和陈友谅鄱阳湖决战多少年:元末乱世枭雄朱元璋和陈友谅的生死战”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