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如何理解老子的自然哲学?这篇文章告诉你如何用现代的哲学术语讲老子

人气:276 ℃/2023-10-09 15:57:16

后记

拙著是根据2010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所做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本书将博士论文中涉及当代诠释个案的三章压缩成了一章,并增加了第一章的古代诠释部分;对第四章本人的诠释部分进行了补充;对第五章诠释方法的部分进行了修改;在篇幅上比博士论文增加了12万字。

这个修改的过程也是不断靠近《老子》的过程。当我在博士论文中分析当代的冯友兰、牟宗三与张祥龙三个个案时,因为他们自身强大的西学背景与建构意识,常常被卷进去而遗忘了《老子》本身的问题。所以,在博士论文提交后的五年中,我撇开他们重新读《老子》,把所思所想记录下来,渐渐发现,《老子》本身是很简单的,最原始的哲学问题是道为什么不可道、不可名,也就是《老子》第一章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问题。并且,老子自身是有回答的,他的回答简单清晰,并不需要我们重新回答。我们后代所做的只是把《老子》的问题用现代的哲学术语讲清楚并思考其现代意义。因此,我把它放在导论的开头,回到问题的本源。

增加庄子、韩非子、王弼这三个古代的诠释案例,是因为在学习和讲授《庄子》的过程中,越发觉得庄子处处都回应到了《老子》,又让人不易察觉。《庄子》不是注疏性的著作,但已经把《老子》的思想化进自己的思想中了,如盐入水,体匿味存。让《老子》的思想灵魂在更宽广的维度感性而诗意地展开,将“道”渗透到人生与社会万象中去讲,因此,透过他看《老子》会非常有启发。在处理当代个案中的冯友兰时,发现他是在韩非子的解读基础上解读《老子》的,因而觉得对韩非子的诠释有重新检省的必要。王弼则是研究《老子》绕不过去的,王弼的哲学建构能力在整个《老子》诠释史上是最强的,他的诠释方法是在传统的注疏形式中渗透自己的理性精神和独到的理解,用简约的方式揭示了《老子》的核心,但又强化了“无”而完成了自己的哲学建构。这三个古代个案都回应了老子“道不可道”的问题,值得探讨与比较,这样也才能看清当代的诠释。

本人的诠释部分由博士论文中的一章增加到了两章,增加的是对道与万物关系的研究。因为第三章是对非对象化之道的阐发,这一章顺承而来是对非对象化之道如何在万物中发挥作用的揭示。最后一章的方法论部分,由博士论文中的一节扩展到了三节,后两节是自己在阅读伽达默尔诠释学的过程中的心得,还不够完善,还只是“初探”。

拙著还有很多不足,但它是3年博士5年工作的一个结晶。在哲学的道路上,我是个迟来者,但是个幸运儿。有太多的人需要感谢。

感谢我的导师、香港中文大学的刘笑敢先生,先生用道家式的方法指导了我三年多,教给我做学问的方法,在思想上则任我遨游。先生让我注意到不同注释与解读之间的差别,这是我在古今不同诠释中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推进问题的重要基石。在香港有写作方法论的课程,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跟从导师读书,写读书笔记给老师看。先生每次只要求我交1000 字,然后一句一句、一字一字挑其中的毛病,这个训练对我的影响极大。不敢轻易下笔,更不敢轻下结论。这都让我对做学术的客观、严谨与真诚有了亲切的体会。我毕业后来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期间,也常就论文的进展向先生请教,我自知一直都没有达到先生的要求,但先生对我的耐心让我感动,一直在鞭策我前行。在做人做事上,先生从容不迫、平淡如水、严谨笃实又宽厚随意,无论经历什么都能融化到他爽朗的笑声里,这是值得我一生学习的。

感谢复旦大学的杨乃乔教授。在首都师范大学师从杨教授攻读比较文学博士期间,杨教授给予我很多帮助。在我决定毕业后转方向攻读哲学博士时,杨教授已调去复旦大学中文系工作,但他以大气的胸襟与长远的眼光对我的决定给予了肯定与支持。因为杨教授,我得以认识乐黛云先生,2005年10月11日在接乐先生去首师大开会的路上,我们聊了一路的魏晋玄学,下车时岳先生说:“你适合学哲学”,这对当时正在转考哲学的自己是莫大的鼓励。

还要感谢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张祥龙教授(现任教于山东大学哲学系)。我从大...

感谢香港中文大学的郑宗义教授、王庆节教授、姚治华教授,香港新亚研究院的卢雪崑教授,香港大学的邓小虎教授,香港浸会大学的梁宝珊博士、戴远雄博士,台湾辅仁大学的丁原植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的钟振宇研究员,兰州大学的陈春文教授、仲辉副教授,浙江大学的王俊副教授,感谢他们在拙著中涉及牟宗三、康德与海德格尔的部分给予的指教。

感谢北京大学的陈鼓应教授、复旦大学的李若晖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曹峰教授和华建光副教授,以及武汉大学的郑泽绵博士、夏威夷大学的刘静博士,感谢他们在道家研究方面时常提供的宝贵意见。

感谢评审与参加我这个博士论文答辩的台湾清华大学的杨儒宾教授,香港科技大学的黄敏浩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的刘笑敢教授、信广来教授、郑宗义教授与王庆节教授。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黄朴民教授、黄克剑教授、杨慧林教授、梁涛教授、杨庆中教授、乌云毕力格教授、诸葛忆兵教授以及各位同事对我工作上的支持与帮助。感谢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评审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杨宗元老师、符爱霞老师对拙著的出版付出的心血。感谢中国人民大学的邢玉晓同学协助校对书稿。

最后,感谢我的爱人何耀对女儿的悉心照顾,让我能抽出更多时间做学问。

书写是船,时间是河流,道是流动着的彼岸。人总在河上划着小船想要到达彼岸,乐此不疲。是为记。

林光华

2015年4月10日于北京

搜索更多有关“如何理解老子的自然哲学?这篇文章告诉你如何用现代的哲学术语讲老子”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