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青岛最难登顶的山,蓝色大海青色大山下的一颗红心

人气:175 ℃/2024-03-22 08:53:58

《武汉海山集团开启乡村振兴新途径》系列(4)

蓝色大海青色大山下的一颗红心:“百年海山”掌舵人严邦山

【乡贤简介】

严邦山,男,1951年3月出生,临海市杜桥镇上林村人。现任武汉海山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湖北省楚商协会常务副会长,湖北省浙江企业联合会(总商会)名誉会长、武汉市台州商会名誉会长,湖北临海商会会长,杜桥镇乡贤会副会长。严邦山因连续将武汉中心城区四个月未建“烂尾楼”成功开发为“海山”系列地标性建筑而声名鹊起。他所率领的“临海市市场建筑工程队”大部分成员成为了国内建筑行业的佼佼者,为湖北、浙江两地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多年来,他一直热衷于文化公益事业,向各类社会慈善事业奉献实实在在的爱心。

庚子之春,新冠病毒肆虐神州大地,武汉成为风暴中心。当时,海山集团遍及武汉三镇及应城的物业人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防控高压。董事长严邦山亲自坐镇线上指挥,海山人积极响应、提前设防、坚守阵地,做到了一线员工零感染,为武汉抗疫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海山家园也因此赢得了两市“最美家园”的荣誉。

严邦山是一个深居简出、低调内敛的人,除了商务洽谈与艺术交流,平时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但深受浙商与楚商的认可与赞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海山乐善”,这是中央某报主编在采访严邦山后写下的感言。

从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成功的企业家;从一个泥瓦匠到曾经的临海市政协委员、武昌区党代表;从一个打工者到和谐改造“烂尾楼”的奇迹缔造者……严邦山的人生经历如山一般坚毅沉稳,又如海一般波澜壮阔。

绝地反击,缔造地产传奇

二十年来,在武汉房地产江湖上,一直流传着海山地产的传奇,一个关于烂尾楼复活者的传奇:从汉阳的海山·观江楼,到汉口的海山·友谊城;从武昌的海山·金谷到汉江的海山·幸福湾——海山人用自己“海一样的胸怀,山一般的信念”成功将四个多年来未建的烂尾楼项目,改造成中心城区的标志性建筑,而演绎这些传奇故事的主角就是海山集团的掌舵人——严邦山。

1978年,严邦山随好友林彩龙等带领一帮老乡来到武汉,开始其作为第一代浙商最为艰苦的创业期。几年后,他与中建三局签约,输送技术工人,相继完成巴基斯坦贾姆肖罗电厂、缅甸亚州经济银行、新加坡房地产开发等大型工程,并成为中建三局重要的建筑劳务输出合作伙伴,也是台州市第一批出国的技术劳务者。中建三局25年的历练,让严邦山积累了大量的实操经验,也确立他在建筑行业的地位。

2003年,严邦山所属的浙江东源建设公司承建一个十年后重新启动的烂尾楼项目——汉阳莲花大厦,由东源垫资建至七层后,再次因甲方资金链中断而停滞。何去何从?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严邦山以不同一般人的远见与果敢,毅然决定接手该项目并更名为“海山·观江楼”。

2004年底,在海山企业全盘接收海山·观江楼仅仅半年时间,主体即告封顶;又过了半年之后,整体销售一空——初战告捷让严邦山看到了转战地产开发的希望,也更坚定其跻身武汉地产业的雄心壮志!之后,他又相继接手了汉口和武昌的两大烂尾楼项目,并将其成功打造成为该区域的地标性建筑——位于汉口核心的海山·友谊城和水果湖省府领地的海山·金谷。

从一个建筑泥瓦匠到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从一个白手起家的小领班再到集团公司掌舵人,严邦山一步步地构筑起“百年海山”的远大梦想。

谋求转型,投资文化产业

海山地产的成功没有让严邦山停下脚步,他志在谋求企业发展的更大平台、寻求事业发展的新起点。

早在幼年时期,严邦山就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2011年,为响应“文化强国”发展战略,严邦山以文化创意为突破口,谋划海山在文化领域的转型。

为叫响“楚商”,严邦山拒绝了金融机构给出数百万元的大厦冠名费,将其开发的“海山·金谷”写字楼冠名为“楚商大厦”,同时在该项目中拿出约20000平方米商业面积投资建设“海山文化艺术城”。此外,他还与湖北美院、湖北省书法家协会、鹰台书画院、黄宾鸿艺术研究会、武汉写意书法院等著名艺术机构及多位国家级大师等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

在谈及与艺术家们的合作关系时,严邦山以搭台人自居,提倡“共赢”理念:挖掘和培育艺术家,将他们的作品投向市场,提升艺术家的身价。当培育的艺术家成长为名家之后,海山文化艺术城的知名度和市场活跃度就会随之上升。

历经10年的培育,海山文化艺术城业已成为武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唯一的高端艺术品交流平台。2015年,海山文化艺术城被授予“湖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

不忘初心,热衷公益事业

“共同富裕是最大的欣慰,扶贫济困是最大的光荣”。在搏击商海的同时,严邦山一直热衷社会公益事业,他的善举在浙商圈内有口皆碑。

八十年代末,他刚刚赚了一点钱,想到家乡道路泥泞,乡亲们出行不便,毫不犹豫拿出3.3万多元,为村里修了第一条三米宽的石条路。

2005年,为家乡建设桃渚国家级地质公园捐资122万元,修建了高24.8米的盘坐式的石窟大佛,目前仍是我国最高的坐式佛。

2007年,严邦山在家乡上林村发起,首批爱心资金190多万元投入海山集团,10年耕耘,净盈700多万元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当年建立了“爱心俱乐部”,专为老人和急需困难的村民服务。对于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过年送去慰问金,让他们老有所依。如今,这个爱心俱乐部在台州乃至浙江都很有影响力。

2010-2013年,他先后为湖北省应城市捐资656万元,建学校、挖水井、重修寿宁禅寺。应城人在水井边竖起了石碑,上面写着“吃水不忘海山人”。

从98抗洪救灾,到08冰雪灾害;从支援革命老区建设,到助推社会公益活动;从善礼佛教事业,到情系教育事业;从关爱贫困学子,到关心弱势群体;从成立百万教育基金,到启动海山爱心校车;从发起成立江汉区慈善总会,到助推临海慈善基金会……

利他,不图名,是严邦山不变的初心!

牢记使命,坐镇抗疫一线

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湖北各地实施24小时最严格的封闭式管理。众多临海商人滞留湖北各县市乡镇,临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亲自致电,作为会长的严邦山立即在线上组建湖北临海商会“抗疫领导小组”,并担任组长。

为配合地方政府进一步做好防疫抗灾工作,在短短2天时间内,商会组建5个“临海人在湖北共抗疫情”微信群,召集2600多名滞留湖北的临商,涉及8000多位临海乡贤。疫情当前,留守武汉的临海人有了防疫和生活物资的双重保障,原本不安的心绪也一扫而空。

一边是临海乡贤,一边是海山家人。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刻,严邦山放弃休假,留守武汉指挥海山人抗疫。海山物业以浙商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防患未然,提前行动,在武汉封城前对相关防控管理工作进行了部署。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严邦山创新地提出物业管理的“四大招”:第一,一个楼栋一个群;第二,楼栋管家负责维护管理;第三,街道、社区领导进群;第四,中共党员或小区爱心人士当群主。“四大招”的实施令海山物业服务管理的所有小区,疫情的控制效果远优于同辖区的其他小区,感染人数也远低于同城平均值。此后,“四大招”被陆续推广至孝感市、武汉市的其他小区。

【乡贤启迪】

江山不老各风流,弹指一挥四十载。从灵秀浙江到魅力荆楚,从建筑承包到地产开发,从文化产业到慈善公益,对海山取得的成绩和做出的诸多善举,严邦山不愿过多谈及。

特别鸣谢:

武汉海山集团提供素材和实地实景访问条件

作者:

汪国忠 黄方考 夏 佟

搜索更多有关“青岛最难登顶的山,蓝色大海青色大山下的一颗红心”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