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时尚>正文

最漂亮的客家古镇:寻找最美客家人文小镇

人气:197 ℃/2024-05-10 22:36:18

原标题:

千年古镇梅州蕉岭新铺镇: 三省边陲聚商贾 红色土地育英才

船舶穿梭似鲫,商贾游客如云,夜临河畔,闲听渔歌唱晚,静赏船火逐浪……这样的景象让人好似走进旧时的江南水乡,但它也真实发生在曾经的“粤东名埠”蕉岭新铺镇。

旧时,航运发达的新铺,北溯福建江西,南抵梅州汕头,商业兴盛,经贸活跃,有“松口不认州,新铺不认县”的赞誉。

新铺镇建镇近千年,不仅是闻名的“镇商小景”,也是人才辈出的宝地,这里走出了“京华三笔”之一的钟孟鸿、投笔从戎的林修明、浴血四行的谢晋元……

闽粤赣商贾如云▷▷

码头水深可泊重吨大船

走在新铺镇的沿河步道,一边是缓缓流淌的石窟河,一边是鳞次栉比的商铺,泛黄的墙壁散发出悠悠的古韵,令人恍惚间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商贾如云、船舶似鲫的年代。

新铺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历史上的角色。新铺地处石窟河南边沿河两岸小盆地,在闽粤赣三省的交界处,因此,旧时这里是闽西、赣南、粤东北粤盐赣米水道运输中转的主要商贸地。据《镇平县志》盐法篇载:邑埠设于城内,距潮州五百里设埠,新铺、罗冈、梅县城东西南三门各有商贾设店销卖。

新铺,是相对于老铺而言的。今新铺圩南一公里左右石窟河边的湖丘墩就是老铺圩。

老铺圩的商贸最先从散居在各个山头的畲民和早先定居的各部落先民在石窟河边换取生活(食盐)和生产的各项用品兴起,继而随货币产生后有了商品交易、占地摆摊,再而产生搭棚建铺、贾商长途贩运。闽粤赣商人在该圩场上交易,起落、堆存、水陆中转货物,然后走水路、陆路将粤盐等运往江西、福建,将赣米等运往潮州、汕头。

虽然因年代久远,老铺圩的文字记载并不多,但至今老铺圩仍存遗址,有墙头、示牌、系船趸,门向北各家墙脚仍有盐霜可证。

由于老铺圩地势较低,虽然前来交易的人多,但常被水淹,适应不了物资逐渐丰富、商贾逐渐增多的需要,乃迁移至马鞍山下的坡地上,并逐渐建成新店铺,故称新铺圩。

新铺圩的店铺沿河南北走向而建,多经营布匹、百货、油盐、水货,每逢圩日热闹非常。每隔几十米留下缺口筑码头,水深可泊重吨大船。

圩镇上的河唇街尤为著名,与其垂直东西走向的有鸡行街、柴行街,靠西与河唇街平行的为米行街,这三条街是粮食、三鸟、柴炭竹木等山货的交易场所。街上的店铺全部为“楼下经营,楼上寝室”格局,夯墙灰瓦,古朴深邃。

为防范洪灾,古镇街区的建筑采用红糖、糯米饭搅拌三合灰等客家独特材料工艺建筑而成,或采用洋灰混结构,使墙体坚固,不怕洪水浸泡。在洪水来袭时,又可作安全防线,人们可安然退至楼顶等待救援,体现了客家人的建筑艺术和生存智慧。

据史料记载,1949年以前,米商林荣茂曾运米1000石(相当于90吨),经石窟河水运销往潮汕,盐沿蕉平、蕉武公路运上江西福建,年中转运盐约达9000吨。特别是民国33年(1944),韶关沦陷,东南运输车队驻扎新铺,商业进入鼎盛时期,有谢庆记、林荣茂、杨海丰、肖闰泰、池钦记等大小私商159家。新铺商号的资金与营业占全县1/3。

1950年以后,国营的百货、糖专、五金交化、供销社都在此设点开店,银行营业所、邮电所、医院等俱全。农历每旬的二、五、八为圩期。每逢圩日,做买卖的、办事的、探亲会友的、逛街的、来自三乡、平远、白渡、蕉城的人,多时达万人以上。

现在的新铺圩镇,经过历史的洗礼,在新时代里重新焕发了生机。“我们按照‘千年古镇·魅力新铺’的风格,完成古街改造一期和二期、滨水公园、沿河步道、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建设项目。”蕉岭县新铺镇党委宣传委员黄荣胜说,新铺镇充分挖掘古镇特有的水景、山景和浓厚的传统商业氛围,重塑依山傍水、商贸繁盛的古镇新面貌,打造出集“绿水、青山、富商、乡旅”于一体的圩镇景观带,形成千年古镇特色旅游长廊。

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孕育众多革命先烈

新铺镇不仅曾经商贸繁华,还是一块红色土地。这里有中共蕉岭县委第一次代表会议旧址、蕉岭县苏维埃政府遗址、蕉平县委机关旧址、蕉平寻县委蕉城区旧址、东江(蕉岭)红军独立营、蕉平红军独立营活动地、黄沙坑伏击战场遗址等。目前,新铺镇经确认的革命遗址有10个。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新铺镇曾涌现出许多为中国革命牺牲的英雄烈士,例如,同盟会先驱曾稚南,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修明,卖祖屋干革命的邓崇卯,抗日英雄谢晋元将军等。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修明是新铺镇下南村人,“我爷爷曾赴日本体育学校攻读,以求强身救国。”今年已经83岁高龄的林仕惠是林修明的大孙女,她介绍,在日本期间爷爷加入了同盟会。光绪三十二年,他受同盟会指派回国,在家乡县立中学堂任体育教员,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发展同盟会员,从事推翻清朝统治活动。

据悉,宣统二年(1910),林修明奉命赴广州参加起义,参加了举世闻名的辛亥“三·二九”广州起义。当天下午5时,黄兴亲率所部先锋队由小东营至两广总督署衙门。林修明奋勇当先,力战清兵,在激战中不幸中弹牺牲,留下了25岁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

“我的爷爷是个坚定的革命者!他家境富裕,本可以安稳度过一辈子,却选择了参加革命,为国牺牲,他的精神激励着林家一代又一代人。”林仕惠动情地回忆。

林仕惠的丈夫林宪华听闻政府要修缮保护林修明故居,已经87岁高龄的他曾亲自奔赴广州查阅资料,帮忙收集关于林修明的生平事迹,“修缮故居,完善林修明的事迹,有助于我们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我们两夫妻都是老共产党员,要尽自己所能做些事。”林宪华说。

抗日英雄谢晋元将军也是新铺人,他英勇抗敌的精神鼓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谢晋元及‘八百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英勇抗敌,感人至深,让我深受鼓舞。”一位在谢晋元故居参观的学生朱燕冰表示。

走进谢晋元出生的“儒林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用石头铺成的八卦形天井。穿过天井,内有数间房,其中五间卧室被后人用牌子写上了名字,分别是谢晋元、谢晋通、谢晋荣、谢汉勋、谢汉忠。据现场的讲解人员介绍,这间古屋曾出过五名黄埔军校生,他们在此度过了童年、少年时代。“他们都积极投身于抗日战争。虽然除了谢晋元外,其余4人未有显赫的官衔和卓著的功勋,但从中也足以窥见谢氏兄弟子侄的爱国热忱。”

在故居前的小广场上,竖立着一座谢晋元雕像,目光炯炯、神情坚定,显得英勇无畏,雕像下方刻着*********的题词“八百壮士,民族革命典范”。穿过小广场,与谢晋元故居相连的是谢晋元纪念馆。谢晋元纪念馆于2010年由蕉岭县委、县政府投资兴建而成。纪念馆里陈列着谢晋元生前与日军血战的实物、图片等。

除了谢晋元故居和纪念馆外,为弘扬将军精神,蕉岭县委、县政府先后措筹资金兴建了晋元大道、晋元大桥、晋元中学、晋元纪念亭、谢晋元将军塑像等纪念性建筑。

民俗节日丰富多彩▷▷

传承客家圩镇文化

在新铺,不仅每个圩日热闹非凡,还有一个很隆重的节日——“七月半”,这个节日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阴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客家人叫“七月半”,“七月半”是新铺最隆重、最传统的文化节日。与全国的中元节有所不同,除了祭祀怀念祖先外,这也是走亲访友、团圆聚会、孝敬老人、戏剧汇演、展示美食的日子,极具新铺地方特色。

对新铺镇下南村来说,“七月半”是最特别、最盛大的节日。这天,全村人集中在一起,扬旗举幡、几名青壮年肩扛祭品,随八音、锣鼓巡游村寨,好不热闹,随后大家一起到祖堂或祠堂祭祖。

“七月半”那天,新铺人乘活动之机走访亲友相聚过节。共同的行为语言,传统的汉乐古韵,奇特的民俗仪式,一次次地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形成了新铺人特有的记忆和风情。

“七月半我们家家户户都要做各种好吃的!”下南村的村民林伯说。据了解,在新铺,有的村要做“回圆”,即用糯米粉备上红糖做成米粄或和元宵一样大小的肉丸用竹签串成串,祭敬伯公,象征秋天丰收,有的村则用三牲或斋果、酒食在祖公堂祭祀祖先,以祈求平安、兴旺和来年丰收。

去年“七月半”,在新铺圩镇上,车流不息,人潮涌动,时不时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群众手提礼品走亲访友。“今天我家来了10多位亲戚,我早上6点就起床买菜准备过个团圆节。”家住该镇镇郊村的陈安辉说,每年“七月半”亲戚们都会定时来家里相聚,风雨无阻。

在滨水公园活动现场,百香果、油锥粄、豆腐花等特色产品琳琅满目,各个展销摊位前******了前来扫货的市民,新铺镇本土产品尤为出众。上午9点,增伯手工猪肠糕宣布售罄,摊主江亚增提早结束摆摊,而不远处的炸豆干摊档也是颇受欢迎。“她家炸豆干外酥里嫩,在新铺首屈一指,我买了一大袋。”家住附近的陈兰英说,摊主在新铺圩大码头附近开店多年,她每次路过都会购买。

“去年的‘七月半’我们一共有34个展位,很热闹,车水马龙,很受群众的欢迎!”蕉岭县新铺镇文化站站长林婷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新铺独具特色的客家传统文化深入人心,传承下去。

新铺“七月半”的主要特点是圩镇与乡村共同庆祝。旧时村民们会组织出巡,出巡的队伍庞大,高灯、扛彩、大锣鼓、八音、神轿,河中船家在船头遥遥拜祭,晚上还有戏班演出。

时至今日,新铺发扬相聚、唱戏的传统,社团组织戏班演出,祭祀祖先延伸为孝亲敬友,睦邻友好,“七月半”成为新铺独特的集感念祖先、感恩亲情、欢庆丰收、祈求平安等于一体的文化品牌。2019年2月,“新铺七月半”被列入梅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新铺镇充分依托丰富的古镇文化资源和浓厚的传统商业氛围,紧紧抓住蕉岭县推进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有利契机,以古镇建设和‘三清三拆三整治’为抓手,成功打造新铺滨水公园、圩镇特色商业街、蕉岭(新铺)乡村振兴创业第一站等特色建筑地标”,蕉岭县新铺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罗伟春介绍,特色的建筑地标为“新铺七月半”民俗文化节、“新铺十二圩”搭建了平台,向来往游客呈现别致的古镇风情。

■链接

舌尖上的新铺

新铺“七月半”文化节既是一个传统节日,也是一个展示客家美食的平台,传统小吃和特色农产品悉数登场。

供不应求的传统小吃油锥粄

传统的油锥粄是用浸泡过的大米手工用石磨磨出米浆,装进布袋,这一过程称之为“吊浆”。水吊去后,留下了粉团。粉团搓捏成只,燃起柴火,倒上花生油煎至金黄,过上糖水、滚上芝麻,美味即成。

保丰牛庄味浓汁厚的牛杂、醇正鲜美的牛肉丸

锅里煮着味道浓烈的牛杂,香气四溢,醇正鲜美的牛肉丸嚼劲十足,摊位生意火爆,氛围热烈,老人小孩赞不绝口。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牛庄的牛是在生态秀美空气清新的新铺镇黄沙村的一个小山沟里自然生长的。

阿七伯豆腐花

阿七伯豆腐花,是美女养颜的首选。洁白光滑,浇上浓浓的红糖姜汁,入口嫩而不松,感受着姜汁清淡的甜味。

手工猪肠糕

猪肠糕是客家的传统小吃之一,是由糯米、糖、香料特制而成,口感清香可口,柔软有嚼性,好吃不粘不腻。

柚子月饼

由绿之源生态家庭农场采用新鲜天然、饱满多汁的金柚制作而成,味道清新可口。当你咬上一口,口腔中萦绕着柚子的清香,再配上一杯酸甜的百香果汁解解腻。

陈师傅盐焗鸡

皮软肉嫩,香浓美味,传统盐焗鸡制作工艺保留了鸡肉丰富的营养价值,外表澄黄油亮,鸡香清醇,而且香而不腻,爽滑鲜嫩,老少皆宜。

黄坑茶

是世界长寿乡蕉岭十大长寿产品之一。新铺黄坑茶是有着300余年历史的传统产品,特殊的高山气候和优质的土壤资源造就其香甘醇滑的口味,具有助消化、提神解渴、除脂减肥、消除疲劳、抗衰老的功效,历来受到侨居南洋群岛各国侨胞所喜爱。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陈萍

【实习生】邱珂娜

【通讯员】林剑湧 汪敬淼 祝银清 廖静宜

【本版摄影】汪敬淼(除署名外)

【作者】 陈萍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搜索更多有关“最漂亮的客家古镇:寻找最美客家人文小镇”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