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历史>正文

元宵节为何又被称为古代情人节:曾是古代情人节元宵丰富民俗活动

人气:184 ℃/2024-06-12 21:06:52

正月里来闹元宵。元宵节是中国春节年俗中的一个重要节令。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在元宵节,自古以来人们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配以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大家欢聚一堂。今天是元宵节,对于这个中国传统节目的由来和那些老底子的习俗,你都知道吗?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吧。

元宵节还是个法定节假日?

元宵节在古时候又被称为“上元节”或“灯节”。其雏形大约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到了明清时期,元宵节与春节、中秋节一起,并称为中国民间的传统三大节日。说文解字言:“元,始也。”又言:“宵,夜也。”《礼记·正义》言:“元,善也。”可以看出,人们对元宵节寄托的美好希望,认为这是新年开始后最美好的一个夜晚。不过,对于古人来说,元宵节的美好之处可不仅仅在于它的寓意,更意味着他们可以放假了。

节日确立之初的汉代,休一天。到了唐代,元宵节可以连休三天,一时间,长安城灯火璀璨,行人摩肩接踵。在宋朝,当夜市遇上五天的元宵假期,可谓是宝马香车雕满路,灯火昼夜不息。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明太宗和明宣宗爷孙两代,都亲自下了诏书:放假十天,民间放灯。就算夜巡的人也不准打扰大家的雅兴。到了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踩高跷等“百戏”内容,只是假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节=古代情人节?

有一首诗想必大家都听过:“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要知道,在咱们古代,女子平常是不允许外出自由活动的,只有到了过节才可以结伴出来游玩。所以这诗中所写“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可以想见,背后也是一段缠绵悱恻的故事。

在这元宵佳节,不少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猜灯谜,为自己物色心上人,从而也造就了无数的良缘美眷。因此元宵节可以称得上是当之无愧的古代情人节。当然,古往今来的元宵节,也留下了不少文人墨客的传世诗篇。譬如辛弃疾就曾写下这样的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习俗花样多

吃汤圆

说到过节,对于咱们中国人来说,吃什么绝对是节日里的重中之重。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宋代周必达的《平园续稿》中写到,“元宵煮食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此,坐间成四韵”。范成大的《上元记》也写到,“吴下节物捻粉团栾”。说到汤圆,宁波的汤圆就像是一位千面佳人,咸、甜、荤、素馅皆有。清甜有黑芝麻馅,咸香有猪肉馅,其中,猪油汤圆更是一绝。

一颗颗汤圆,白生生圆滚滚地卧在碗底,只看上一眼,就觉得平添了一份喜气。一口下去,更是齿颊留香,恋恋不忘。

北元宵、南汤圆。元宵和汤圆到底有啥区别?本质区别在于:元宵是滚出来的,汤圆是包出来的。

放花灯

元宵节还有一个常见的习俗,那就是——放花灯。据《药师经》记载,燃灯能够驱邪和祈福,而人们在元宵节放花灯目的也大抵如是。宵节花灯种类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编制的形象灯,如龙灯、虎灯、兔灯等等,或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而成的故事灯,如牛郎织女、二十四孝等等,各种花灯制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放龙灯这一习俗也是由来已久。传说唐代有一年大旱,龙王错行云雨淹死了长安不少百姓,玉帝斩杀龙王。后龙王阴魄不散,夜夜扰闹皇宫吓坏了李世民,众臣认为应超度龙王,于是民间便有了元宵节耍龙灯的习俗。

猜灯谜

元宵节灯谜是咱们国家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观灯猜谜习俗。这猜灯谜又称打灯谜,自南宋开始流行。南宋时,每逢元宵节时,临安沿街就有些小摊贩将谜语写在纸条上,并设置彩头,贴在彩灯上供人猜谜。说到这猜灯谜,一来是图个有趣,二来也为展示自己的才华赢个彩头,可以说是老少皆宜的娱乐活动了。

耍龙灯

耍龙灯又称舞龙、龙灯舞,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汉族民俗娱乐活动。从春节到元宵灯节,中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发展,耍龙灯已成为一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汉族舞蹈。

耍龙灯起源于人们对龙的迷信,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古代人们用舞龙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耍龙灯”在汉代民间已相当普遍了。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宋代吴自牧著的《梦粱录》中记载:南宋行都临安(今杭州)“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我国古代人民为寄托美好愿望而创造了龙的形象。相传,古人把龙、凤、麒麟、龟称为四灵。造型优美,绚丽多彩,线条刚柔相济。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彩。早在商殷时代,铜器和骨刻上就有龙形图案;周代铜器的龙纹已渐趋完整。

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今晚播出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年元宵晚会”将为全球华人奉上一道喜庆欢乐、充满年味的元宵节盛宴。在晚会中,我们也将看到民俗达人、“非遗”传承人一起,现场为大家展示元宵、汤圆、糖人、面人、糖画、花灯等民间民俗的制作过程。

(综合新华社、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官方微信号等)

搜索更多有关“元宵节为何又被称为古代情人节:曾是古代情人节元宵丰富民俗活动”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