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的故事

人气:217 ℃/2022-01-18 14:30:58
【导读】 *********勤俭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一生俭朴清贫,从不贪图享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推荐的,希望各位看官能感兴趣哦。:*********一生只用竹筷、木筷吃饭挟菜,坚决反对使用任何在他看来可谓高级精美的餐具。*********去世后遗留于世的大量生活...

*********一生俭朴清贫,从不贪图享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推荐的,希望各位看官能感兴趣哦。

*********一生只用竹筷、木筷吃饭挟菜,坚决反对使用任何在他看来可谓高级精美的餐具。*********去世后遗留于世的大量生活遗物中,餐具占有相当比例,其中就有许多普通的竹、木筷子,但未曾发现一双用名贵材质做成的金银筷或象牙筷。

1949年9月,*********住进北京城不久。他的饮食依然如战争年代一样,并无多大改变。但环境毕竟变了,*********的应酬多了,时常要陪客吃饭。有一天,*********突然吩咐卫士:“今天我要在家招待客人,是国民党的起义将颂,中午就在这里吃饭,你们准备一下。”*********很少留客吃饭。更少亲自吩咐工作人员提前做准备。这次如此重视,来客自然有些特别。不一会儿,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来给卫士们布置任务。他对李家骥说:“你叫厨房多加几个菜,让招待科帮助搞好一点。”他还对小李说:“你到招待科弄些好点的餐具来。”小李一听忙摇头摆手,说:“主任,主席反对摆阔呢!”杨尚昆说:“这次例外么,不然人家会笑话我们的。”杨尚昆这么说自然有其道理,因为毛家的餐具也实在难登大雅之堂,几双竹筷子霉变后黑乎乎的,怎么也洗不干净。

李家骥感到事关重大,于是跑到李银桥那儿汇报。李银桥是卫土长,听了他的汇报也很为难,他说:“既然杨主任这么说,我们还是服从吧!”于是李银桥与李家骥一道去招待科借餐具,招待科借给他们一套新碗筷,其中筷子是象牙做的。

开饭前,*********突然来到东房餐厅,似乎是特意来巡视检查的。他见餐厅布置得井然有序,不禁微微点头。突然,他见到了餐桌上的象牙筷,于是脸色一沉,大声说:“谁让你们摆象牙筷?赶快给我拿下去!”李家骥在*********走进东房时心中便一直七上八下,忐忑不安,现在见*********生气,更是紧张得很。他硬着头皮解释说:“主席,这是从招待科借来的……”*********未等他说完,马上大声打断说:“我叫你撤你就撤!”说完拂袖而去。

李家骥感到颇为委屈难受,他遵照*********指示换上了黑乎乎的竹筷子,然后跑去向李银桥汇报。”刚才主席为摆象牙筷的事发火了。你看,我当初就说过不能摆的嘛!只怪杨主任呢,现在主席火了,怎么办?”李家骥说。李银桥听了,也感到大事不妙。他安慰小李:“我去跟主席解释清楚。”于是便朝*********办公室走去,一边走一边回头对小李说:“你回去准备吧,就要开饭了。”

李银桥见了*********,先是自我批评一番:“主席,象牙筷是我让借的,您要批评就批评我吧!我当初考虑主席平常很少在家里招待客人,不搞好一点会让客人笑话,再说来客也不一般呢!”

*********本来余怒未消,现在见李银桥来陪不是,心中火气顿时消了一大半。他用缓和的口气说:“这件事么,我也有责任,怪我没有交待清楚。不过,我今天再重申一次,今后不管来客是谁,都要讲节约,不能摆阔气,不能大吃大喝。而且,今后无论是待客还是自家吃饭,都一律用竹筷子!”

1956年,*********去广州,真是说走便走,随行工作人员没有时间作行前准备,只得背起平时就准备好的行李跟着上路。这次外行由卫士封耀松负责打点行装。封耀松匆匆忙忙准备东西,没有时间细细思量。登上专列后不久,*********开始用餐时,小封才发现忘记为*********带筷子了。他感到大事不妙,大有罪责深重之感。然而,事己至此,也已无可奈何。于是,他便去专列招待部门借了一双筷子。招待部门只有象牙筷,小封心中惴惴不安。开饭时,*********一眼便看到了这双象牙筷,顿时脸色阴沉,火冒三丈,对封耀松大发脾气。其他同志见*********如此生气,便极力婉言劝慰,希望*********能将就着吃完这顿饭。

可是,*********任凭大家怎么规劝,就是不肯用餐。他开始像孩子一样赌气“罢饭”了。没有任何办法了,小封只得硬起头皮说:“主席,我去服务员那儿借吧,看能不能借到?”*********听后半天才吱声,说:“你去吧!”于是,小封就如获大赦似的立刻跑到专列服务员值班室借筷子。然而,年轻的服务员们一般用勺子吃饭,很少有使用筷子的时候。他们听了小封的诉说,颇为同情,也深感为难,但还是答应想办法帮他找一找。

服务员都去找筷子,费尽几番周折,好不容易找到一双早已弃之不用,而且长短不齐粗糙不堪的竹筷。她们无可奈何地问小封:“这能行吗?”小封满脸颓丧他说:“有什么办法,先试试看吧!”然后转身便跑。封耀松没想到,*********见了这双霉变丑陋的竹筷,顿时眉开眼笑,连声说:“好,好,我就习惯用竹筷子!”*********在使用筷子方面的故事多得不计其数。据说,*********使用筷子的技术十分精湛。饭粒掉到桌面上,一般人很难挟起来,而*********却能一粒粒将小饭粒挟起来送到口中。此时此刻,工作人员常常惊得目瞪口呆。

*********一生都用竹、木质地的普通筷子吃饭挟菜,尽管也偶尔用刀叉吃过西餐,但毕竟次数有限,他更喜欢中餐和筷子。*********的家乡湖南在了解到*********这一生活特点后便特意为他制作了一些漂亮的木筷送到北京。当时,他们派了专人专车去湘西寻找一种黄羊木。因为他们听说这种黄羊木质地细腻,做出来的筷子不仅美观耐用,而且无论使用多长时间也不会长霉变色。

经过苦苦寻觅,他们终于在一个老乡家门口找到了这种木材。在这个小山村里,人们不仅用这种黄羊木制作筷子,也用它来制作梳子。他们花费几百元买了老乡家的木材运回省会长沙,由木工赶制了一批木筷,然后派人专程送往北京。*********用过这种木筷后,感到很是满意。此后,*********便一直使用家乡父老赠送的这种木筷。*********辞世后,人们清理遗物时,发现这种木筷尚且留下不少。*********身边工作人员噙着热泪说:“这是主席一生中用过的最高级的筷子!”

*********的童年趣事:

抢板凳

*********长到两岁时,他的母亲怀上了*********的大弟弟毛泽民。文七妹把他送到外婆家棠佳阁长住。*********的舅舅文玉钦是当地有名的读书人,文才不俗,附近农户家的婚丧喜庆、撰联写对,少不了他。他还在家里开了个启蒙馆,附近有10多个学生在这里启蒙。在这启蒙馆还发生过*********抢板凳的故事。*********3岁时,就喜欢认字,一字连认三遍,他就记住了。一天,舅舅开的启蒙馆开学了。他听到蒙馆里读书声,甩掉手里的小木锤直往教室里跑,他大舅母追都没有追上。他跑进教室,就去抢与一个比他高出一大截的学生的板凳。这学生只得向先生告状:“先生的外甥坐了我的板凳。”他舅母追到这里,双手去抱外甥,见外甥*********双手抱着凳子不肯,大舅父去抢,差点把舅父的眼镜打掉。文玉钦见*********小小年纪就想要读书,只得另找一条板凳放了一个简易桌子,让其旁听。从此,*********成了启蒙馆里的旁听生,并养成了好学、好问、勤写、勤练的习惯。

助同学

*********六七岁时开始在私塾读书,一天,他向母亲提出要带着午饭到学校里去吃。文七妹以为儿子可能是为了节省往返的时间和精力,利用这段时间多读点书,于是同意了儿子的要求。可是在这以后的连续几天内,文七妹发现儿子带的午餐一次比一次量多,但是晚上放学回家后依旧显得很饥饿的样子。她便细细盘问*********。原来,*********有一位叫黑皮伢子的同学,家里很穷,经常没有午饭吃。*********便把自己的午饭拿出来,和黑皮伢子两个人匀着吃。文七妹听到儿子的这番话,不但没有责备儿子,反而感到非常欣慰。她告诉儿子说:“你应该早一点告诉我。你这样做是正确的,我非常高兴。但是以后要带够两个人的午饭,免得两个人都半饥半饱的。”此后,文七妹总是给儿子准备两个人的午饭,饭菜也越来越丰盛。

作古诗

有一次,老师毛宇居外出,临走前规定学生必须在室内背书,不准走出私塾房间。老师前脚一走,*********后脚就跨出了门。他背着书包爬到后山上去了。他一边背书,一边摘毛栗子,书背熟了,毛栗子也摘了一书包。回到私塾,他给每个同学送上几粒毛栗子,也孝敬已回来的先生一份。毛宇居却不领情,责问道:“谁叫你四处乱跑?”*********回答说:“那我就背书给你听好了。”毛宇居知道背书难不倒这个学生,心生一计,来到院子中央,指着天井道:“我要你以井为题作首诗!”*********沿着天井转了两圈,便口占一首五言古诗:“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间接批评了毛宇居老师,从而也批评了这种压制学生的教育方法。

“牛司令”

*********少年时代和同伴放牛时,经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来往往就误了放牛,要么是到了时间牛还没有吃饱,要么是牛跑到人家的田里去啃庄稼。怎样才能既保证放好牛,又让大家玩得痛快?*********和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他把同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班:一班看牛,不让它们吃了庄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每天轮班,今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后天去采野果子。这样,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快到晌午的时候,大家都回到了原来聚会的地方。看牛的孩子们,让牛吃得滚圆滚圆的;割草的孩子们,都装满了一大篓子;采野果子的孩子们,从山里带回来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这时候,*********就把草和果子拿来,合理地分给每个人。有时不够分了,他就少分一点。而有剩余的草,他就用绳拴起吊在树枝上,谁能跳起来抓着就归谁。和*********一起,不仅能放好牛,而且玩得痛快,因此,小伙伴都乐意同*********一起放牛,称他为“牛司令”。

“不讲理”

*********对人很有礼貌,但对于无理取闹的人力主制服。他常常对人说:“逢恶就莫怪,逢善就莫欺。”

一天,*********从韶山到外婆家去。当他走到一个山谷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双手插腰拦住了去路,原来是当地一个姓赵的富豪子弟。*********早就听说,这个人经常在穷人面前舞文弄墨,以富欺贫。赵某横在路上,傲慢地说:“我知道你是文家的外甥,今天要考考你,能答得出,我就放你过去,若答不出,哼!你就别想回去!”赵某接着说:“百家姓里的‘赵钱孙李’分开如何解释,合起来是什么意思?”*********稍加思索便说:“赵公元帅的‘赵’,有钱无钱的‘钱’,有理无理与‘李’同音。大宋天子赵匡胤说过,有钱龟孙不讲理!”赵某听后满脸通红,又恼怒又尴尬,只得让他过去。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分享各种行业知识与经验、学习资源交流平台,知识让你的眼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