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活动的开展|初中地理新课程理念

人气:365 ℃/2024-05-05 06:24:13
【导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活动的开展|初中地理新课程理念,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新课程理念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而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主要是通过课堂中的活动开展来实现的。课堂活动的开展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互相合作,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实现教学目标。建构主...

新课程理念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而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主要是通过课堂中的活动开展来实现的。课堂活动的开展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互相合作,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实现教学目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并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代替的,这就决定了学生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进行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应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环节,并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有效地开展课堂活动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较大限度地参与其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对激发他们的兴趣、发展思维能力有着积极作用。在地理课堂中开展课堂活动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要选好课堂活动的内容

课堂的合作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特别是在知识的重点处和疑难处创设问题情境,安排课堂活动。并且,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跳一跳,就能够摘取果子”,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且还要采取恰当的方法组织课堂活动。

比如可以在教学的重点处开展课堂活动。围绕教学重点组织讨论,往往能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锻炼学生的思维。因此,要找出这样的活动内容,教师必须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点挖掘出来,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如有关洋流这部分的内容,可以选取这部分内容的重点处――洋流分布的规律,进行课堂活动的设计。另外,也可在学生理解的困难处开展课堂活动,如洋流分布的规律在洋流这部分知识中也是学生理解的困难处。

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形式

课堂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在选择的时候应多考虑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方式。比如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小组竞赛。可将班级的学生以几人为一个单位小组,分配给各小组相应的任务。可分配相同的任务并进行比赛,既可增强学生积极性,又可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但在教学内容较多的情况下,也可以给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活动任务。比如洋流这部分内容,将其分成4个小组分别完成不同的活动任务:3个小组分别绘制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大洋环流并展示本组的优秀作品,同时进行讲解且归纳此大洋环流的规律;第4个小组负责整体的归纳概括。最后,由各小组的代表上讲台用投影仪展示本组优秀作品,并进行其他相关任务的汇报,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展示。这样就可以将重点内容任务完成得比较到位。

构建学生自主参与的体验性情境

著名教育家伯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主动亲历、体验思维和探究过程,其思维和探究就具有独立性和独特性,所以,在同样的时间和相同的学习资源条件下,如果学生有了足量的思考过程,有了解决问题阶梯和遭遇解疑析难的充分体验,学生也就容易理解地理知识,思维能力就能够得到更好的培养。因此,在活动的过程中要给与学生充分的活动和思考的时间,让其自行解决问题,才有深刻的体验。在地理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有充分思考和探讨的时空,才有可能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思考。但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果学生的基础比较好,则洋流活动的讨论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即可;如果学生基础一般,则需增加讨论时间。

在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中,教师要始终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按照社会的要求,围绕课程标准,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以点带面,发挥主导作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都与教师是否进行精心的课堂教学设计有关。学生的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激发下进行的,并不是自由活动。教师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同时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和与学生的双向互动,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解决学生无法解决的困难,才能够形成学生乐于合作、乐于探究、乐于学习的气氛。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小组建设的过程中,教师要在小组成员的整合上下工夫,促使小组充分发挥整体功能,在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集体意识的同时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们的学生们的,不是现成的高楼大厦,而是教他建筑。”这就是既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现代教育学研究证明,教育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领导下的认识过程,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

在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设疑”和“解疑”上。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启发生疑――鼓励质疑――引导解疑的过程;而学生学习过程是思考求疑――大胆质疑――创造性解疑。这种契合与同步,正是“主体”与“主导”最佳结合的生动体现和显著标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学生的具体状况,科学地设置问题,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在达成知识目标的同时也通过实践过程达成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解决问题,在自身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目标,培养对集体、国家、民族的应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了解自己,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在张扬个性的同时根据自身的特点设计发展道路。通过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和学生建立起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师生关系。

活动中要进行相应的评价

终结性评价(尤其是大规模测试)侧重对知识和技能的检查,侧重学习的结果;形成性评价侧重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侧重将课本学习应用于生活实际。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教学的结果,采取的评价方式是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造就了教学过程中“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忽视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培养。

过程是不可忽略的,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问题。是否能够达成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测试或反馈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一种终结性评价。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则是一种形成性评价的表现。小组合作学习就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的生活事例源自于他们的生活,而教师设置的问题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通过自主学习,面对实际,合作进行知识运用的过程。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重视的不仅是学生是否能够达成教学目标,而且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不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自身通过实践活动自动生成。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达成教学目标,实现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在每一节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探讨教师设置的问题,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的体验一览无遗。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状况的反馈,将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相结合,完成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就实现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统一。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二中黄龙校区)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分享各种行业知识与经验、学习资源交流平台,知识让你的眼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