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高新西区和高新南区到底是哪里,高新东区之变的个体记忆

人气:314 ℃/2024-04-21 21:00:45

胡鲜说,跑这条路线越来越像在观光。

搂着记者,李春华(右)笑得分外灿烂。

陈维良在田地里忙碌。

许忠乾(右)现在办理业务的速度更快了。

马正邦在安置房工地上。

万物时刻在变,但有些变化值得镌刻,有些时刻值得停留。

2018年4月1日,成都高新区托管简阳市12个乡镇一周年,其时已至。

一年前,成都以东,直面未来的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从“一张白纸”上立起来,开局启程;

一年来,成都高新区勇担城市“东进”战略使命,空港新城高点起步,建设高效率推进;

一年来,成都高新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求新求实做规划,加班加点促建设;

一年来,成都高新区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心用情抓扶贫,民生福祉持续提升,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365个日夜,一个又一个的可喜之变,在高新东区48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演进。即使是放置于成都14605平方公里的大版图中,发生在这483平方公里的变化,厚重依然。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把“东进”提升到战略发展高度,加快规划建设天府国际空港新城,为城市永续发展拓展空间,开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二主战场”。

作为“东进”战略主引擎,空港新城明确“引领航空枢纽经济的新极核、支撑国家内陆开放的新枢纽、汇聚全球创新人才的新家园”战略定位,是市委重塑经济地理、优化空间布局的生动实践。

所有倾力而为的“殊途”,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收获获得感的“同归”。

正因如此,我们在高新东区“周岁”之时,选择了大时代背景下的微观视角,在开局之年的宏大命题下,让高新东区“叙事体”的主角,回归平凡个体,回归到工作、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以他们的视角,萃取一年来在这片土地上已经发生以及正在发生的故事。

在他们之中,有的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变为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产业工人;有的从失地农民向“新市民”蜕变;有的从自娱自乐的普通村民,变成传播时代风尚的文艺工作者;有的从心系家乡的大学生,变成为家乡群众服务的工作者;还有的从普通的客运司机,成为奔驰在畅通坦途、连通高新东区和世界的“摆渡人”……这是他们的故事,也是高新东区的故事。

这些故事,经由这张报纸流向你,便是一种叙事的抵达。

这一年里,他们与这个时代、这个空间一道,收获了“变”的喜悦与精彩。

而每一个“变化”的背后,实则有着“不变”的逻辑。这种“不变”,是成都高新区铆足干劲推进“东进”战略的定力与坚持使然,是高新人一以贯之的责任感、使命感使然。

一切变,皆因人;一切变,人感知。

“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走过开局之年,迎接新时代的新征程,高新东区前行在路上。

马正邦:

亲手参与,我的“新居梦”快圆了

“见证着高楼平地起,今天我为它添砖加瓦,明天我们将居住在这里,这么好的居住环境,以往想都没想过。想到这样的变化,我就充满干劲。”

“住上新房子,看病更方便,交通更便捷。”3月26日,49岁的马正邦站在成都高新区芦葭镇建安村安置房的现场,向记者说出一直以来的梦想。如今,在这片火热建设的土地上,他正看着自己的梦想成为现实,而在这条筑梦路上,也留下了属于他的脚印。

从马正邦所站的地方向周围望去,拔地而起的居民楼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有“红十字”标志的医院即将竣工,学校、文化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项目里,工人来来往往,正在忙碌,一个新的社区综合体已初具雏形。“那栋楼过去不远就是我们家原来的地方。”马正邦指着一栋居民楼告诉记者,他家里的4间砖房在前年8月12日完成拆迁,安置房修好后,他家将拥有一套106平方米的套三新房,并得到一定的补偿金,“虽然有些舍不得,但以后的生活环境能得到这么大的改善,家里人都一致同意。”

过渡期间,马正邦带着母亲和患病的妻子在附近租了一家农房居住,等着新房建成的那一天。“住的地方离安置房工地不远,我经常来看进度。”马正邦说,看到房子从修建地基渐渐地到砌砖成墙,整个工地在不断变化,他有了到现场工作的想法,“一想到以后住的房子自己也参与修建,心里就觉得很激动。”

去年4月,马正邦得知工地正在招工人,马上去报了名。“当时房子还在修主体,我被安排打混凝土。”马正邦说,虽然每天工作任务较重,但从来没有觉得特别累,“见证着高楼平地起,今天我为它添砖加瓦,明天我们将居住在这里,这么好的居住环境,以往想都没想过。想到这样的变化,我就充满干劲。”

两个月后,由于妻子病情加重,他不得不回家照顾,但平时还是常去工地看看修建进度。今年过年,在外地读大学的女儿回到家中,他还专门带她到工地上走了一圈:“她没想到修得这么快,一直很高兴,给我说以后家里房子想怎么布置。”这个月初,妻子的身体好些了,医保报销让家里也宽松了不少,马正邦便又回到了工地。

不到一年,楼房主体已经建好,正在安装消防、水、电等设施。在工地现场,马正邦一边熟练地连接灯架、安装灯管、用螺栓打进房顶,一边对记者说:“这次仔细看了看,房子的质量和设计都特别好,很多细节都考虑到了,2000多套这么好的房子里,其中一套就是我的家,很幸福很满足。”

今年8月,马正邦就要摇号选房了。亲自参与建设,让他对未来更有信心:“除了房子好,到附近看病也很近,还能享受到更多服务,到时候我要推着老伴儿好好逛逛,让她也高兴高兴。”

和马正邦一样,在芦葭镇、草池镇、石板凳镇的安置房点位,也有许多群众期待着房屋竣工摇号的那一天,6000余套安置房将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许忠乾:

“高新速度”,让我为大家服务更快

“政务服务中心在空港新城正式启用,将‘高新速度’和‘高新标准’带到了这里,让群众能享受到更贴心、更便捷的政务服务。”

审核申请资料、出具准予登记通知书……3月27日上午,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政务服务中心,工商注册登记窗口的工作人员许忠乾正在为新成立的企业办理注册登记。10多分钟,他就完成了全部程序,比刚开始接手这项工作时快了不少。

时间回到一年多前,许忠乾通过招聘成为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得知成都高新区托管简阳市12个乡镇的消息,我就意识到这里今后将迎来大的发展机遇。”老家在乐山的许忠乾在外地读的大学,毕业后回到四川工作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这次招聘恰好给他提供了一个机会。

2017年4月1日,许忠乾正式上岗,当天上午就有许多群众到政务服务中心办业务。“有一家企业特地选在这一天注册登记,他的资料准备齐全,我也很顺利就为他办理好了。”许忠乾还记得第一次办理业务时的激动心情,“政务服务中心在空港新城正式启用,将‘高新速度’和‘高新标准’带到了这里,让群众能享受到更贴心、更便捷的政务服务。”

记者采访当天,现场碰到了从三岔镇到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企业注册登记的陈海,许忠乾很快就为他办理妥当了全部业务。说起现在的政务服务,陈海竖起了大拇指:“到这里来办过社保、税务等很多事情,办事流程大大简化了,服务效率也提高了,真正是办事不累、立等可取,值得‘点赞’。”

作为工商所属的窗口工作人员,许忠乾总共负责19个事项,除了注册登记以外,企业变更、发放执照等也都属于他的办理范围,其中许多事项还需要和其他工商窗口协同办理。为了能够快速准确地为群众服务,整个政务服务中心实行一窗通办。“一个事项只在一个窗口交一份资料,这样能让群众少跑腿。”许忠乾说,工作人员之间协同合作,对办事群众一次性告知其所要办理事项的程序、所需的全部资料等内容,既能提高效率,也能提升服务水平。他的办事速度也在不知不觉中加快了,一年来共办理了1800余单事项。

工作一年多来,让许忠乾印象最深刻的是事情办理完以后群众的笑脸,以及常常从群众口中听到的“谢谢”两个字。“群众满意是我们最大的收获。”许忠乾说,随着空港新城的发展,今后会有更多企业入驻,他会不断学习,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服务。

截至今年2月,空港新城政务服务大厅共受理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64167件,其中即办件58322件、承诺件5845件,当场办结率90.9%,接受咨询44714人次。如今,成都高新区“仅跑一次”和“审批不见面”乡镇清单已经出炉,东区群众将享受更高效和便利的服务,和许忠乾一样的政务中心工作人员,也成为为群众办事的“暖心窗口”。

陈维良:

地不再闲,交替种植让“荷包”鼓起来

“村民们自己算过,以前只种油菜籽一亩地收入1000多元,而去年仅新品种的大头菜就近2000元,生长周期更短,收益更快。农民夜校不仅为我们送来了‘鱼’,更配好了‘网’,让我们能亲手实现未来的幸福生活。”

“青苦瓜2块钱一斤,而我们现在种的和丝瓜嫁接并脱毒后的优良品种大白苦瓜生长周期短,比普通苦瓜提前20天上市,能卖到6块5一斤。蔬菜上市,提前一天就是一个价。”玉成乡松林湾村二社村民陈维良站在田边,高兴地告诉记者。

和陈维良一样,自家田地里种植的蔬菜,卖出去的价格每一分每一厘,村民们都算得精细,这不仅是辛勤耕耘一年的成绩单,更是每家每户幸福生活的基底。

3月26日,记者在松林湾村看到,陈维良和邻居们仍在田间地头忙着施肥灌溉。因为离河近,土地多为红土,松林湾村优良的土壤和水质为白苦瓜的生长带来了天然的滋润基础,价格本就比其他地方高,而如今有了新种植技术的加入,蔬菜身价更是成倍增长,随之而来的是村民的“荷包”越来越鼓。

不仅仅是苦瓜,以前陈维良和村民们的地只种油菜花,现在一年12个月都在交替种植5种不同的作物:

春天的苦瓜、见缝插针种下的蒜苗等快叶菜、9月种下的大头菜、冬天的早玉米、花生,“闲不下来”的田地,成了陈维良学习的动力,生活的向往。

“成都高新区不仅带来了致富的种植项目,也带来了传授技术的农民夜校,农科院的教授们手把手地指导我们种植,教会了我们很多新东西。”陈维良说。

2017年7月,玉成乡松林湾村将村里一所废弃村小改造成了农民夜校,每周末开设农业种植培训大讲堂,定期邀请成都市农科院的专家们前来教学。

“村民们对什么蔬菜有兴趣,我们都会把他们的需求和问题集中起来,邀请市农科院的教授开讲座,给村民‘充电’,手把手地指导大家如何成功种植新品种蔬菜,这一年,农民人均年收入翻了倍。”松林湾村党支部书记王育君说。

每周,王育君通过微信群发布夜校课程内容,由村民挑选感兴趣的课程学习,从蔬菜种植、土壤保护到蔬菜水果运输保存等,新的知识为村民们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期望。

“村民们自己算过,以前只种油菜籽一亩地收入1000多元,而去年仅新品种的大头菜就近2000元,生长周期更短,收益更快。农民夜校不仅为我们送来了‘鱼’,更配好了‘网’,让我们能亲手实现未来的幸福生活。”陈维良说,所有蔬菜都经过了脱毒处理,更加安全地直达居民的餐桌,也成为了村民们各家各户的家常菜。

李春华:

舞动乡村,让欢声笑语成为常态

“作为表演者,舞蹈能受到村民们的欢迎,我觉得自己更有价值。作为高新东区的百姓,隔三差五在家门口就能参加各类文体活动,我觉得生活更有价值。”

3月26日下午6点半,60岁的坛罐乡南堰村村民李春华如往常一样,准时来到坛罐乡南堰村综合体广场。此时,她所在的广场舞舞蹈队的“姐妹们”已经插好音响,准备开始排练了。

一周前,成都高新区安排了专业的舞蹈老师到高新东区草池镇,为周边几个乡镇的舞蹈队排练新舞蹈、教授新动作,为即将举行的全民健身项目展示汇演做准备。李春华所在的舞蹈队派了两个较年轻的队员前往学习,这几天他们“学成归来”,开始教授其他队员。“我们舞蹈队接近50个人,都是南堰村的村民,最大的78岁,最小的42岁。”李春华说,每天晚上6点半到8点,大家都会******在综合体广场前跳舞排练。

李春华曾是村委会副主任,一年前,在成都高新区正式托管简阳市12个乡镇前夕,李春华退休了。此后,她便成了舞蹈队的“专职骨干”。

“高新区托管以后,文体活动很多,我们平均一个多月就要参加一次表演,我去年一年就参加了7场!特别是过年过节,我们忙得很!”说着,李春华打开自己的微信,给记者播放“春风健身队”聊天群里的表演视频,并不停地“解说”每一场演出的节目。“周边几个乡镇的村民都知道我们舞蹈队,你看,这是去年七夕晚会,我们连跳了3个舞,观众都在下面拍巴巴掌。”

虽然不是专业舞蹈演员,但在李春华的“节目库”里,舞蹈的形式却十分多样,藏族舞、健美操、民族舞、现代舞等都有涵盖。“成都高新区很重视我们、支持我们,每次参加表演或者活动前,都会安排专业的舞蹈老师下来教我们,还会给补贴用于购买表演的服装、道具。”

在去排练跳舞前,李春华把记者带到她家里,从衣柜里翻出五颜六色的演出服和道具,一一比在自己身上“眉飞色舞”地介绍。她说,每次穿上这些衣服上台跳舞,都感觉自己回到了年轻的时候。

在南堰村,2000余名村民中,和李春华一样的“舞者”有近十分之一。平均一个多月一场的文艺、体育活动,丰富了全村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高新东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已经常态化,12个乡镇不定期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并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重要传统节日,组织开展相关节日群众文化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机融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表演者,舞蹈能受到村民们的欢迎,我觉得自己更有价值。作为高新东区的百姓,隔三差五在家门口就能参加文体活动,我觉得生活更有价值。”李春华说,她希望在一次次的文化活动中为村民们带去开心和喜悦,更希望更多的村民参与到丰富的文体活动中。

胡鲜:

道路升级,越“摆渡”越悦目越享受

“眼看着一条条通往乡镇、村社的道路变宽、变干净,打心眼儿里高兴,居民出行更加方便,我们开车也舒服。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来到这里,我们收入增加的同时,也见证着这里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个小时的时间能做什么?对于很多人来说,一个小时可以吃饭,可以运动,可以阅读,可以完成一件工作。而对于三岔汽车站的客车司机胡鲜来说,一个小时的时间意味着华阳客运中心到三岔汽车站之间40多公里的车程。在这一个小时里,一个人,一辆车,摆渡着来往于高新东区和各地的旅客、居民。

从业18年,40岁的胡鲜将人生近一半的岁月都用在了“跑路”上。跑华阳——三岔这条线10年,每天两个来回的行程,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同样的路,胡鲜已经走过了上万遍。然而,自去年4月1日成都高新区正式托管简阳市12个乡镇以来,这条走了10年的路开始发生变化。

“路越来越宽,还增设了红绿灯,每个重要路口都有交警执勤,行驶过程中经常能看到好几辆工程车开往各个乡镇。”胡鲜告诉记者,路的变化非常明显,不仅路面变得整洁平整,路两侧的绿化也全部完成,走在这样的路上,看着两侧的青山,每天出车,不再仅是自己必须完成的工作,更是一种观光享受。

其实,变化的不仅仅是路,随着“东进”战略深入推进,来往于高新东区的旅客也在发生变化。“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来的人在增多,出去的人在减少。”胡鲜说,因为毗邻三岔湖景区,越来越多来自各地的游客到高新东区旅游,许多外出务工的人也选择回到家乡。每一趟从华阳开往三岔的车基本都能坐满,逢到周末或者节假日,除了规定的两个来回的出车任务外,有时还要加开几趟班次。“本地居民的生活也富裕起来了,很多家庭都买了小汽车,所以乘坐班车去华阳的本地人在减少。”胡鲜说。

“通往乡镇和村社的道路基本全部修通,居民的出行更方便,听说还要重新制定12个乡镇之间的交通路线。”胡鲜告诉记者,不到1年时间,镇上的停车场、招呼站这些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车辆乱停乱放现象也不断减少,街面上热闹了许多。“所有的摊位都有严格的规范化管理,不会对车辆行驶造成影响,就算是遇到赶场也不会堵车。”

“眼看着一条条通往乡镇、村社的道路变宽、变干净,打心眼儿里高兴,居民出行更加方便,我们开车也舒服。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来到这里,我们收入增加的同时,也见证着这里产业的快速发展。”胡鲜说,既然选择了司机这个职业,就要做好旅客的服务工作,将每一位走进来和走出去的旅客安全送达,做好连通高新东区和世界的摆渡人。

搜索更多有关“高新西区和高新南区到底是哪里,高新东区之变的个体记忆”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