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雪后的北京胡同宛如一幅水墨画:老外用水墨笔法记录的老北京胡同

人气:134 ℃/2024-01-08 10:50:35

这是法国画家乔得龙笔下的北京胡同中一景。 乔得龙在北京生活了6年,用中国的水墨笔法记录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6年。 为了生存,他边画边卖,但他现在很后悔,因为很多画中的四合院已经不在了。

乔得龙:北京好像在造另外一个新的城市

乔得龙也是跟着推土机跑的人,只不过他和郑希成黑笔白描的中国画法不一样,他更讲究光线、色调、明暗。他以一个法国人的眼睛观察理解着中国的胡同。

“每个首都都有自己的标志,北京的标志就是有整体性的老街区和老房子,这是北京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地方,是北京的独特的地方。”在北京生活了6年的乔得龙,取了一个中国的名字,画了6年的北京胡同和四合院。画一幅幅地卖出去,换来生活的需要。“我很后悔把它们卖了,很多画中的四合院现在已经都不在了,画是对它们最后的记忆了。”乔得龙说。

他没有料到一切来得这么快。“6年前的北京还是独特的。胡同里游走着各种小贩,他们拿着各式的响器吸引着顾客,邻里之间互相照应,小孩子在四合院里玩耍,秋天人们拿着竹竿在院里打枣,老人的鸟在笼里唱歌。”乔得龙认为四合院是一种很舒服的生活方式,北京人和四合院是互动的,是四合院造就了北京人的生活节奏,也是四合院造就了北京人。有四合院的北京是一个把乡村和城市完美结合的城市,这样的城市是世界上其他地方找不到的城市。

但是近三年“北京平静的生活正在被持续的拆迁打破。感觉北京好像在造另外一个新的城市,就像后发达国家追求的现代化一样。新建成的大楼很多是很丑的,里面的设施也不适合人使用。而拆毁的不仅是四合院,是北京的历史文化,是对一种生活的破坏”。乔得龙摇着头说,对此他不能做什么,中国人的问题得由中国人来解决。他能做的仅仅是到胡同里,把那些不久就要消失的东西留下来。

叼着一个大烟斗,背着大画夹,他在胡同里抢光线最好的时候。顾不上吃饭,居民们给他送来水、啤酒、饺子,还给他拿来遮阳的帽子,这么慷慨的人,应该是生活幸福的而不是心理阴暗的人,这样的人只有北京的胡同里有。

“我在普渡寺后街18号画画的时候,这个院里的女人又哭了,我的眼泪也差点掉下来。这个小院子里铺着又古老又漂亮的花砖,老式的木花格窗子,院子里有葡萄、花、黄瓜结了出来,这里有感情有生活还有回忆,可这些很快就要消失了,你很难想象,住在这样院里的女人,把她放到35层高的楼上去,她会感到幸福。”

“一间老房子已经拆了,但这家的猫又回来了,它不愿意跟着主人到新居里生活,它宁愿呆在原来的家的废墟里。”

他说他不觉得老的东西就是落后的。在普渡寺西巷18号,他发现这座房子比街道低1米多,他觉得自已走进了历史里,这历史不是博物馆里的历史,而是活生生的历史。

在普渡寺西巷2号,他看到一个小小的四合院落,一对老夫妇已经在里面住了60年了,他感觉到北京不仅仅是由高大的宫殿组成,还有这样的小民居,它同样也能反映出历史的状态。“就像历史不光是几个将军创造的,也是士兵创造的。”他说北京就是一个有800年历史的活博物馆,罗马、巴黎都无法和它相比。罗马的历史虽有2000多年,但它是零散的,北京是一个整体。

在南池子18号,他注意到这所老房子的每一片瓦当都是不一样的,门檐上的福字瓦的边上的装饰纹也没有一块是重复的,他感叹,中国人即使在一件很实用的东西上也体现着美。

而在普渡寺后街39号,他看见一块门板垫在泥地里让拆迁的汽车通过,这座房子他画过,当时门板还在大门上,上面镂刻着“国恩家荣”四个大字。“房子、墙都拆掉了,破砖堆了一地,屋里的主人到哪里去了呢?”乔得龙细心地发现了胡同的拆迁而带来的生活的断裂。“那些小卖部、修车的就要没有了,摇着铁片哗哗响的磨刀人,让他们到大楼的夹缝里去吆喝?谁听得见?我想越来越多的贫困者的出现,是和老街区的消失、人们生存方法的丧失有关。”

“有一次我画了一对漂亮的木雕门簪,主人说你要是喜欢就送给你,反正房子马上就要拆了。过了两天我去拿,当地的政府就不让我拿了,说是有一两百年的历史,要收藏。一会说没价值要拆房,一会说有价值,到底谁在说谎?”

乔得龙说,他很高兴,老屋的居民在看他的画的时候知道了他们的房子的价值,很多人在看他的画展的时候,知道了老北京旧城的价值。他说他要在他的画中画出北京老百姓门上挂着的两个字———“平安”,因为这就是北京的性格。

(转自:中国网)

阅读往期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搜索更多有关“雪后的北京胡同宛如一幅水墨画:老外用水墨笔法记录的老北京胡同”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