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道家不杀生戒律 道家论生死

人气:174 ℃/2023-12-26 13:10:53

《道德经》里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以其无死地。

《老子他说》:出生入死,出来就叫做生,进去就叫做死,生者寄也,死者归也。人生在这个世界上,是做客人寄住的,像住旅馆一样。所以在文学上有‘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名句。《系传》上说:原始反终,故之生死之说。只要观察宇宙物理自然的变化,了解了白天同黑夜的道理,那就了解了生死。白天生活在这里,也像花开的时候一样;死了没什么可怕。只是回去了,如夜里休息,应该睡觉一样。孔子在《易经》上说:明乎昼夜之道而知生死。庄子说:方生方死,不亡有待时尽。生命刚刚出生那一天就是死亡开始的那一天,一个婴儿生下来满一个月,在前面的二十九天的生命迹象已成为过去,早已死亡。哪怕是活一百岁,前面的九十九年也都已经死亡了。从出生那天开始到最后一刻结束,就是一个等待死亡的过程,只不过是等待的时间长一点而已。

明白了养生之道,则易长寿,否则,则易早逝。

就人类寿命的自然现象而言,长寿的占十分之三,这类人顺自然而生息,无病不灾,享尽天年而亡。

短寿的占十分之三,这类人可能因先天不足,可能因后天保养不利,可能因疾病以外而未尽天年,中途落队。

由于动,可以走入生的十分之三,也可以走入死的十分之三,‘动之死地亦十有三’有些人拼命地向死路上消耗,不懂养生之道而肆逸放纵,好酒贪杯,好色贪欢,好美食无度,追名逐利,生活奢侈,享受过甚,贪生过厚而亡。物质资源的丰富,使人们欲念顿生,不懂得克制。《道德经》说:‘道之出口,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方是正确的养生之法,可现在的人无法做到‘不欲盈’,不知‘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的危害。这里的‘爽’是指口腔味觉出了毛病,不是爽快的意思,按古中医的解释方式:‘口爽’便是口腔乏味,食欲不振的意思。生命本是自己可以把握的,如何把握?‘盖闻善摄生者’中的摄生就是把握住自己的生命,修心养性。我命在我,不在天地。天地所患人不能知至道,能知而不能行,知者但能虚心绝虑,保气养精,不为外境爱欲所牵,恬淡以养神气,乃是长生之道。

所谓长生,《静坐与长生不老》:就是祛病延年的引申,一个人了解了许多养生必要的学识,使自己活着的时候,无病无痛,快快活活地活着,万一到了死的时候,既不麻烦自己,也不拖累别人,痛痛快快地死去。

《胎息经》云:气入身来谓之生,神去离形谓之死。知神气可以长生,故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注。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

《西升经》云:身者神之舍,神者身之主也。主人安静,神即居之;主人躁动,神即去之。神去气散,安可得生?是以人耳目手足,皆不能自运,必假神以御之。学道养生之人,常拘其神以为神主,主既不去,宅岂崩坏也。

所谓意是气马,行止相随,欲使元气不离玄牝,即先拘守至神,神不离身,气亦不散,自然内实,不饥不渴也。

相注者,即是神气不相离。《玄纲》云:锱铢阳,气不灭不为鬼,纤毫阴气不尽不为仙。元气即阳气也,食气即阴气也,常减食节欲,使元气内运,元气若壮,即阴气自消。阳壮阴衰则百病不作,身安体悦,可觊长生矣。

神之则气,在母腹中本是一体之物,及生下被外境爱欲所牵,未尝一息暂归于本,人知此道,常泯绝情念,勿使神之出入去来,能不忘,久而习之,神自住矣。

搜索更多有关“道家不杀生戒律 道家论生死”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